天天健康

35歲前就得補鈣

avatar 康朋Sama
2.8萬 熱度 A+ A-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近日出爐的首個骨指數報告提示:超過三成受檢國人的骨骼指數不達標。醫學專業人士提醒,若想骨骼無憂,不要等老了再補鈣,需養成終生呵護骨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近日出爐的首個骨指數報告提示:超過三成受檢國人的骨骼指數不達標。醫學專業人士提醒,若想骨骼無憂,不要等老了再補鈣,需養成終生呵護骨健康的習慣,注意運動與營養搭配,35歲前投資好“骨銀行”,為自己多存“骨本”。

 調查:超三成國人“骨氣”不足

近日,《湯臣倍健中國居民骨骼健康指數——2011-2013年中國骨密度狀況調查報告》在京釋出。資料顯示,超過三成受檢國人骨骼指數不達標。

從城市版圖上來看,僅東部地區入圍骨骼“發達地區”,其中,上海居民的骨指數排名全國第一,骨骼最硬;東北、中部地區臨近小康線,入圍骨骼“發展中地區”;西部則成了骨骼最脆弱的區域,骨質疏鬆的比例高達11.2%,女性骨指數更是全國最低。

 ●別等骨質疏鬆再補鈣

王女士今年60歲,平時多在家看電視或打麻將。飲食上不喜歡吃肉、豆腐等豆製品,幾乎不喝牛奶。王女士覺得自己並沒有很明顯的“腰痠背痛”,不太相信自己有骨質疏鬆的問題,然而不久前她在家中的洗手間摔了一跤,結果就了。醫院的檢查提示,她有比較嚴重的骨質疏鬆,所以才會這樣“骨脆脆”。王女士後悔不迭,趕忙四下打聽有什麼方法補鈣,什麼保健品補鈣效果好。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教授洪昭光則認為,等到骨質出現問題,才意識到需要補鈣就太后知後覺了,最好35歲前為“骨銀行”裡多補鈣,存好“骨本”。

據介紹,20多歲到35歲是骨量的高峰期,從35歲開始,人體的鈣質就開始淨流失了,而且這個過程不可逆。而骨質流失的速度因人而異,受遺傳基因、飲食結構、運動習慣等因素影響。要想讓我們在中老年時不發生“骨脆脆”,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35歲之前,儘量多補鈣,增加自己在“骨銀行”的“存款”。如果在骨密度峰值較低或在骨質流失時未及時採取預防措施,都可能會為骨健康埋下隱患。

●“會補鈣”效果事半功倍

有了補鈣的意識,還要會補鈣。許多人認為喝“骨頭湯”能補骨,但骨頭湯中鈣含量並不高,1公斤豬骨頭熬湯兩小時,湯中的鈣含量僅20mg左右,而骨質疏鬆人群每日需要的鈣量為1200mg或以上,用骨頭湯補鈣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廣東省營養學會秘書長朱惠蓮教授建議,要補鈣可以多吃奶製品,黑芝麻也是補鈣很好的來源。不愛喝牛奶的人,可經常吃些黑芝麻。芝麻醬含鈣量也很高。此外,黃豆是高蛋白食物,含鈣量也很高,且富含賴氨酸和易被人體吸收利用的鐵。其他健骨食品還有海米等海產品,以及西蘭花、芹菜、油菜等。對於飲食上達不到要求的人,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鈣類營養補充劑。

除了補鈣之外,也要注意曬太陽或補充維生素D,這樣才有助於鈣的吸收和利用。不少人認為自己補鈣了,就不用擔心缺鈣的問題,也無需運動了。但被吃進的鈣首先進入胃腸,再轉移到血液,最後才從血液轉移到骨骼。人只有多運動、增加鍛鍊強度和頻率,血液中的鈣才會向骨骼中轉化。運動能幫助提高鈣吸收和保持骨密度,如果光補鈣不運動則事倍功半。因此,建議一定要堅持鍛鍊,最有利於骨健康的運動有散步、慢跑、跳舞等,建議每週最少做兩三次有氧運動。

 ●定期監測骨密度

醫學專家還提醒,市民應關注自己的骨健康,定期監測骨密度是有必要的。廣告里耳熟能詳的“腰痠背痛腿抽筋”已經幫大家普及了缺鈣的症狀,但這不是絕對的。建議中老年人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以及早知曉個人的骨健康問題。

 小連結

 

  姚巨人也曾陷入補鈣誤區

在大家的心目中,姚明作為職業籃球運動員,不僅身材高大,且活動靈活,肯定不會缺鈣吧。在此次調查報告的釋出會上,姚明分享了他對骨健康的理解,並坦言自己也曾陷入補鈣誤區。

姚明說,當年自己在骨折期間,除了接受康復訓練外,也是每天喝骨頭湯,後來才知道,骨頭湯對補鈣幫助不大。他還說,人在年輕時是最需要補鈣的,可是自制力不強。他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父母也經常讓他吃含鈣量高的食物,作為小孩子不愛吃也不得不吃。等長大了,才意識到這些食物的益處。現在,對於自己的女兒,姚明說,他也效法自己的父母,要求她吃這些對身體有益的食物。另外,也讓女兒多運動,來增加骨骼健康。

釋出於 2021-01-31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