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必須加肉
如果半歲開始加米粉類的輔食,很快就可以嘗試給寶寶新增肉類的輔食了。根據寶寶的消化能力,一般我們新增輔食的順序為:強化米粉→蔬菜→水果→白肉類→紅肉類→帶殼海鮮。
無論如何,當寶寶新增過強化米粉,並且逐漸適應蔬菜水果後,就可以嘗試開葷了。適時新增肉類輔食對寶寶的生長髮育有重要意義,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寶寶不喜歡或者其他原因遲遲不加,而用其他食物代替,或者長期只加一種肉泥。兒科醫生說過“缺鐵性貧血影響孩子的智力和神經發育,但是在門診見到的大部分7個月的寶寶沒有及時加肉,幾乎都有貧血。”
肉食中含鐵等多種營養素,富含優質蛋白質,擁有植物性食物和豆類無法替代的營養優勢。寶寶長期不吃肉,容易使寶寶的體內缺鐵,導致缺鐵性貧血。另外,如果寶寶缺乏蛋白質,可能造成生長髮育遲緩、免疫力低下等問題。6個月~1歲的寶寶,每日需要鐵總量為11毫克,主要透過飲食中的肉類和含鐵豐富的蔬菜以及米粉獲得。
先新增什麼肉
一般來說肉可分為三類:豬肉、牛肉和羊肉等;雞肉、鴨肉和鵝肉等禽肉;魚蝦蟹貝類。根據肉的顏色也分為紅肉和白肉兩種,豬牛羊肉屬於紅肉,禽肉和魚、蝦、蟹、貝類屬於白肉。從蛋白質含量來說,牛肉蛋白質含量最高,其次是雞肉和羊肉;從脂肪含量來看,海蝦和扇貝脂肪含量最低(最好1歲以上新增);膽固醇方面,小黃花魚膽固醇含量最低;鴨肉維生素A含量最高;扇貝鐵和鋅含量最高;海蝦硒含量最高。媽媽們經常會問寶寶到底吃哪一種肉最好?沒有哪種肉具有絕對的優勢,根據寶寶的實際需要來選擇,按照寶寶的月齡和接受程度決定肉的品種和烹飪方式,搭配均衡最重要。
肉類要做成什麼樣
初次給寶寶新增肉類輔食最好從質地比較稀的肉泥開始,輔食機、攪拌機的作用就能體現了,如果寶寶能夠比較好地適應,接下來可以把肉泥質地做得稍微濃稠一些,隨著寶寶咀嚼能力提高,可以過度到碎肉末,小肉塊等。
開始不需要嘗試過多,從一勺尖開始,逐步增加到半勺、一勺……如果寶寶在新增肉食的過程中出現溼疹、眼睛紅、腹瀉等現象,就要暫停此種食物。
對於寶寶的接受度來說,魚肉最好先新增淡水魚肉,然後再新增三文魚、沙丁等海魚肉。
瘦肉好還是肥肉好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一種觀點,多吃點肥肉對智力好,多吃肥肉聰明。那給寶寶要不要也弄點肥肉吃呢?
其實肥肉中,特別是豬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並不是優質的蛋白質,無論是成人、老年人都要少吃,何況是嬰幼兒。所以,給寶寶做肉時,最好剔除肥肉。
這些肉適合做輔食豬肉:選擇豬大腿中間的肉或者豬裡脊。
牛肉:選比較瘦的,有一些白色的脂肪線在中間也行,因為少量的脂肪讓牛肉吃起來更軟一些,純瘦的牛肉往往不好烹飪成適合寶寶吃的性狀。還有後腿肚內芯部分,裡脊。
雞肉和鴨肉:雞胸鴨胸,脂肪量比較低,含有很高的蛋白質,肉質比較細膩。
羊肉:羊肉整體質地細嫩,裡脊、通脊、肩肉、後臀都比較適合。
寶寶應該吃多少肉
這又是一個困擾每個家庭的難題,大部分家庭不會上稱稱吧,大多是估算,但這裡給大家提供一個權威資料。(資料來自《中國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是目前國內最權威的膳食指南。)
對於1歲~3歲幼兒,應每日選用豬肝75g(一兩半),或雞肝50g(一兩),或羊肝25g(半兩),做成肝泥,分次食用,以增加維生素A的攝入量。
對於1歲~2歲幼兒,建議每日膳食可選蛋類、魚蝦類、瘦畜禽肉等100g,米和麵粉等穀類食物100g~125g,用20g植物油烹製上述食物。
對於2歲~3歲幼兒,建議每日膳食選蛋類、魚蝦類、瘦畜禽肉類等100g,米和麵粉等穀類食物125g~150g,用20g~25g植物油烹製上述食物。
注意,所說的50g、100g都是烹飪前生的狀態下的重量哦。
1歲以下嬰兒該吃多少呢?膳食指南沒有給出明確的資料,媽媽們可根據經驗和寶寶接受度來調整。
去腥才能更美味
一開始吃肉,有些寶寶是拒絕的,可能是不適應肉腥味。肉食都存在一定的腥味,1歲以下寶寶輔食中不應主動新增鹽等調味品,那應該怎麼去腥呢?
生薑:將生薑切末,倒入溫開水浸泡,用時放入泡好的薑汁即可。
山楂:在燉煮牛肉、羊肉等粗纖維肉類時,放入1~2個山楂,不僅可以起到去腥的作用,還有助於肉質更容易軟爛。
浸泡:肉類中血水是散發腥味的主要來源,可將肉類切小塊浸泡一會兒再製作。尤其是動物肝臟,同時還可將其中肝臟代謝後產生的有毒物質一起浸泡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