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不同
痛風
痛風是一種由高尿酸症引起的代謝性障礙的疾病。當人體內對嘌呤物質代謝發生紊亂時,尿酸不能有效排除體外,導致人體血內尿酸含量增加,尿酸以鈉鹽的形式在關節、軟骨、軟組織中沉積,導致疼痛的反應,就是痛風。
風溼
風溼與關節勞損有很大的關係,主要好發於長期進行超負荷工作的人。除此之外,生活和工作的潮溼環境也是誘發風溼的因素之一。
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紊亂也是風溼的常見病因。因此,大家在平時要重視提高自身免疫力,在平時生活中正是由於免疫功能的存在。
症狀不同
痛風
1、急性發作期:常在夜間發作的急性單關節或多關節疼痛,呈劇痛,體徵類似於急性感染,有腫脹,局部發熱,紅及明顯觸痛等,此時期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給予一定要的消炎止痛藥物。
2、痛風間歇期:這個階段主要表現在尿酸持續增高不下.所謂間歇就是時不時發生痛風的症狀,一般為幾個月至一年。
3、痛風慢性期:這個階段的尿酸鹽在關節處的尿酸鹽結晶過多,並且發生的炎症.此時產生大量的痛風石,此時痛風頻繁發作,身體部位開始出現痛風石。
4、痛風晚期:隨著炎症的反覆發作,使病變越來越加重,痛風石增大,嚴重影響關節功能,腎功能也開始受損。
風溼
1. 發熱是風溼病的常見症狀,可為低熱、中等度發熱、也可為高熱,往往可表現為不規則的發熱,一般無寒顫,抗生素無效,同時血沉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成人斯帝爾病、急性嗜中性發熱性皮病、脂膜炎等均可以發熱為首發症狀。
2. 疼痛是風溼病的主要症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風溼病的疼痛中,起源於關節及其附屬結構的疼痛最為常見,然而肢體和軀幹部位的疼痛也可見於內臟和神經系統病變。關節痛、頸肩痛、腰背痛、足跟痛往往是風溼病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關節的腫脹。類風溼性關節炎常有對稱性的關節腫痛,手指關節、腕關節尤為明顯;強直性脊柱炎有腰背痛,休息時加重,可伴有足跟痛、紅眼;風溼性多肌痛有頸肩痛、肢帶肌的疼痛及肌無力。
3. 面板黏膜症狀: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多肌炎、白塞病、脂膜炎、乾燥綜合症可有皮疹、光敏感、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部症狀、網狀青紫、面板潰瘍等。
4. 雷諾氏徵:指(趾)端遇冷或情緒激動時出現發白,然後發紫、發紅或伴有指(趾)端的麻木、疼痛,嚴重的可有面板潰破,可見於硬皮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
5.肌肉可有肌肉疼痛、肌無力,肌酶升高、肌電圖表現為肌原性損害等,如皮肌炎/多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發病位置不同
痛風
腳趾及趾關節是痛風性關節炎最好發的部位,其中又以腳拇趾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跗、踝、跟、手指關節,再次為掌指關節及腕、肘、膝關節等。較大的關節如髖、肩、骶髂、關節受累機會較少。
風溼
風溼病常常侵犯關節、肌肉、骨骼以及軟組織,主要以疼痛、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發熱這些症狀最為突出。
併發症不同
痛風
痛風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糖尿病,且伴有尿酸性腎病及腎結石。
風溼
有些風溼病特別是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可併發多個器官的損害,如表現為心臟炎(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腎臟損害(蛋白尿、血尿、浮腫、高血壓、腎功能衰竭)、血液系統(白細胞減少、紅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容血等)、呼吸系統(間質性肺炎、肺動脈高壓、胸腔積液)、消化系統(肝功能損害、黃疸)等。
發病年齡不同
痛風
痛風多發於50歲上下肥胖的男性,但也40歲以下的青年人患有痛風,甚至有先天性痛風的嬰兒發病。
風溼
40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為10-17%,65歲以上的人群高達50%,75歲以上的人群高達80%,相對女性更易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