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湯12個禁忌誤區翻倍傷身惹病
一、喝湯不吃渣
俗話說,“吃肉不如喝湯”,肉湯的鮮味往往超過了肉的鮮味,人們由此而誤認為肉的精華都跑到肉湯裡去了,湯的營養比肉好。
營養師解析:
老火湯的鮮味,是因為經水煮後肉類中的一些含氮浸出物溶於湯內,但食物中的大部分蛋白質仍呈凝固狀態留在肉裡,而非溶於水中。煲2個小時以上的湯中,蛋白質含量也僅為肉中的5%左右,還有95%的營養成分留在“肉渣”中。
因此,只喝湯不吃肉,只是滿足了口感而已,而大量的營養成分還是在肉渣裡,如果吃肉不喝湯等於是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其實,經過長時間燒煮的湯,其“渣”口感雖不是最好,但其中的肽類、氨基酸更利於被人體消化吸收。
因此,除了只能吃流質的人以外,應提倡將湯與“渣”一起吃下去。
二、煲湯越久越好
一些地區有煲“老火湯”的習慣,認為湯煲得越久越夠火候,營養也越好。所以,“老火湯”往往一煲就幾個小時。
營養師解析:
經過長時間的煲煮,許多營養素遭到破壞,煲的時間越長,蛋白質變性越厲害,維生素被破壞得越多。老火湯僅含有極少量的蛋白質溶出物、糖分和礦物質,只能說比白開水多一點點營養。煲老火湯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2小時以內為宜。
有些食物煲湯的時間甚至需要更短。比如魚湯,魚肉比較細嫩,煲湯時間不宜過長,只要湯燒到發白就可以了,再繼續燉不但營養會被破壞,魚肉也會變老、變粗,口味不佳。
有些人喜歡在湯裡放人參等滋補藥材,由於參類含有人參皂甙,煮的過久就會分解,失去補益價值,所以這種情況下,煲湯的最佳時間是40分鐘。最後,如果湯裡要放蔬菜,必須等湯煲好以後隨放隨吃,以減少維生素損失。
三、人人都能喝濃湯
“湯越靚,營養越高”,其實並非如此。
營養師解析:
豬骨、雞肉、鴨肉等肉類食品經水煮後,能釋放出肌肽、嘌呤鹼和氨基酸等物質,這些總稱為“含氮浸出物”。很顯然,越美味的湯,含氮浸出物越多,包括“嘌呤”等就越多,而長期攝入過多的“嘌呤”可導致高尿酸血癥,後者是引起痛風病的罪魁禍首。
並非人人都能喝這些美味的老火湯,像痛風病人、糖尿病患者,因為嘌呤等含氮浸出物都要經過肝臟的加工而變成尿酸經腎臟排出體外,因而過多的“嘌呤”加重肝和腎臟的負擔。湯的鮮美還與湯中浸出的油脂和糖分有關,這些都不利於糖尿病病情控制。
四、湯的精華在湯,純喝湯就好
營養師解析:
這種觀點其實是片面的,因為有的湯裡頭的食材反而更有保健養生的功能,不能一概而論。
五、用餐最後才喝湯
營養師解析:
西餐的出菜順序是先喝湯,再用主菜及副餐;中國菜則是把湯放在用餐最後。由於此時多已吃飽了,再喝湯容易導致營養過剩,造成肥胖;並且湯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所以先喝湯比最後喝湯,健康且有減重效果。
六、喝湯要喝滾燙的湯
營養師解析:
人體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溫度,在攝氏60度左右,超過此溫度容易造成黏膜損傷,愛喝熱湯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
建議:等湯稍涼再喝湯,較健康。
七、喝湯速度快
營養師解析:
快速喝湯,等到意識吃飽了,可能已吃過量,容易導致肥胖。應該慢速喝湯,不但可充分享受湯的味道,也給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充裕的時間,並且提前產生飽腹感,不容易發胖。
八、愛喝湯,一餐可喝好幾碗
營養師解析:
如果湯的種類是高熱量、高鹽份、高嘌呤,則不能多飲,尤其是患有痛風、腎臟病及高血壓的人,應避開喝這些湯。
九、用湯泡飯吃
營養師解析:
用湯泡飯,由於米飯泡軟易吞,往往懶得咀嚼就快速吞嚥,增加胃的消化負擔,長期下來將引發胃病。
所以,吃湯泡飯是不利健康的。
十、晚餐時刻用餐最輕鬆,晚餐喝湯是三餐最佳時刻
營養師解析:
湯的營養價值較高,若是晚餐愛喝湯,距離睡覺時間近,非常容易導致發胖。午餐時喝湯,吸收的熱量最少。
因此,為了防止發胖,不妨選擇中午喝湯,而晚餐則不宜喝太多的湯。
十一、愛喝“獨味湯”
營養師解析:
每種食品所含的營養素都是不全面的,即使是鮮味極佳的富含氨基酸的“濃湯”,仍會缺少若干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
因此,提倡用幾種動物與植物性食品混合煮湯,不但可使鮮味互相疊加,也使營養更全面。
十二、喝骨頭湯能補鈣
“吃什麼補什麼,喝骨頭湯補鈣”,但事實並非如 此。骨頭中的鈣能溶解在湯裡的量很低,10千克排骨熬成豬骨湯中的鈣量還不足150毫克。
曾經有人檢測過,一碗骨頭湯大約含有2~3毫克鈣。按成人每日需要800毫克鈣計算,估計需要300~400碗骨頭湯才可以滿足人體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