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對痔瘡有用嗎
中醫學認為,痔瘡多因久坐,久站,負重遠行或飲食失調,嗜食辛辣,肥甘之物,瀉痢日久,勞倦過度,導致肛腸氣血失調,脈絡瘀滯,溼熱下注肛門引起。
利用艾灸療法,能保證人體氣血迴圈順暢,振奮人體“陽氣”,溫養全身組織,對痔瘡起到一定的治療功效。

艾灸治痔瘡灸哪裡
次髎:取坐位,從骨盆後面髂膌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可觸及一高骨突起,與之平行的髂骨正中圖起初即為第二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其之間的凹陷處即為該穴。
會陽:在骶部,於尾骨下段0.5寸處的凹陷中即為該穴。
長強:在會陰區,尾骨下方,尾骨端與肛門連線中點凹陷處。
承山:在小腿後面正中,下肢伸直或足跟上體,腓腸肌部出現人字紋,人字紋下觸及到的凹陷處即為該穴。
二白:在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4寸,橈側屈肌腱兩側,左右各2穴。
巨虛:在小腿外側,犢鼻下9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天樞: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處。
大腸俞: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長強:在會陰區,尾骨下方,尾骨端與肛門連線中點。
關元俞: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血海:在股前區,用左手掌心對準右髕骨中央,手掌伏於膝蓋上,拇指與其他4指約成45度,拇指尖所指處即為該穴。
氣海俞:仰臥位,先取關元,在關元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該穴。
溼熱下注型痔瘡艾灸位置
主要症狀:肛門墜脹疼痛,大便下血,血色粉濁,排便不暢,便時有物脫出,裡急後重,身重睏乏,核痔漸紅,舌紅 苔黃膩,脈弦滑。
施灸穴位:次髎,會陽,長強,承山,二白;肛門腫痛加秩邊,飛揚;便秘加巨虛,天樞,大腸俞。
氣血兩虛型痔瘡艾灸位置
主要症狀:以痔核突出為主,肛門墜脹,便時有物突出,需要用手還納,少氣懶言,便血色淡量多,頭暈目眩,舌淡 苔白,脈細無力。
施灸穴位:長強,關元俞,便後下血量多加血海,氣海俞。
艾灸治療痔瘡方法
治療痔瘡,可以用雙孔,四孔或六孔艾灸盒進行施灸,或用艾條溫和灸法,每次取3-5穴,艾條溫灸各穴10-15分鐘,或艾盒灸各穴15-30分鐘,以區域性面板紅潤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間隔2-3天再開始下一個療程。
痔瘡日常保健注意事項
痔瘡患者在治療期間應注意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忌久坐,久站,勞累,負重。
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經常做提肛訓練,以增強括約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