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好處是什麼
在日常養生中大家都知道頭喜涼而腳喜暖,這也體現了中醫中的“人體頭面為陽,腿腳為陰”。依據經絡理論,“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經匯聚之所,是人體陽氣匯聚最為充足的部位。如果以“溫熱”的灸法直接去灸陽氣旺盛甚至因為疾病導致上火的頭面部,諸陽相疊,陽助火勢,輕則本無火而生火,重則加劇本來已有的上火症狀,出現如頭面汗出,目赤紅腫,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陰虛體質的病人則加劇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甚至面板癰膿。例如,老百姓常說的“熱傷風”,風熱頭痛等,就不太適宜於溫灸頭面部。然而對於一些寒性疾病如老寒腿、胃寒、腰冷痛、寒性腹瀉、肩周炎等則是非常適宜艾灸的。
中醫源遠流長,講究較多,所以對於艾灸的部位,也是有一定禁忌的。從古至今就有“灸不上頭”的說法,意思是說頭部最好不要艾灸。所以用艾灸要謹慎!當然,以上說到的“灸不上頭”是相對的,也有不少疾病的灸法治療可以施用於頭面部,主要應對寒邪或陽虛疾病。例如風寒感冒惡寒嚴重者灸後脖子,鼻塞嚴重者灸迎香。
哪些人適合艾灸
陰虛質
這類人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紅或有顴紅,常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多喜飲冷,唇紅微幹,冬寒易過,夏熱難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數。本體質秦伯未老中醫主張長期服用首烏延壽丹,認為本方有不滋膩、不寒涼、不刺激、不蠻補四大優點,且服後有食慾增進,精神輕鬆愉快的效果。
陽盛質
凡強壯的,聲高氣粗的,好動的人,屬於陽盛體質。此類人平素喜涼怕熱,神旺氣粗,口渴喜冷飲,尿黃便結,病則易發高熱,脈洪數有力,舌紅苔薄黃。本體質之人不易患病,一經患病,多為急性病、暴發病。故飲食方面多用滋陰、清淡之品;運動量也要大一些,讓體內積蓄的陽氣盡快散發出去,條件許可,每天進行涼泉、溫泉水浴,須常清其過盛之熱,適當補其耗傷之陰。
氣鬱質
此類人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黃或蒼暗,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動,或憂鬱寡歡,胸悶不舒,時欲太息。病則胸脅脹痛或竄痛;或乳房小腹脹痛,月經不調,痛經;或咽中梗阻,如有異物;或氣上衝逆,頭痛眩暈;或腹痛腸鳴,大便洩利不爽,舌淡紅苔白,脈弦。這類人相當於現代所稱的抑鬱型或抑鬱質。藥物治療,以舒肝理氣為主;平時應常去旅遊,以使心胸愉快,從而排除多愁善感的抑鬱狀態;多聽一些輕鬆、開朗、激動的音樂,以提高情緒;飲食上,適當喝一點酒。
痰溼質
平素身體肥胖,或嗜食肥甘,嗜睡惡動,口中粘膩。食量較大,多汗,既畏熱,又怕冷,適應能力差。病則胸脘痞悶,咳喘痰多;或噁心嘔吐,大便溏洩;或四肢浮腫,接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渾濁;或身頭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不仁;或婦女白帶過多,苔多膩,常見灰黑,或舌面罩一層粘液,脈濡或滑。此類人宜多參加體育運動,讓疏鬆的皮肉變緻密結實一些。藥物方面,當用溫藥調補,飲食上,且勿過飽,忌肥甘厚味。
瘀血質
平素面色晦滯,口唇色暗,肌膚甲錯,常有出血傾向,面板區域性有瘀斑,或身體某部刺痛,固定不移,或有包塊,推之不動,舌質有瘀斑或瘀點,脈細澀,或結代。此類體質,重在氣血暢通,為此,要常常加強體育鍛煉,飲食上多吃二些活血養血的食品,治療上應活血法瘀,並配以補氣行氣。
艾灸的常見穴位
關元穴
又名丹田,任脈之穴,在臍下三寸處。關元穴是人體重要補穴之一。
主治:陽痿早洩、夢遺滑精、遺尿癃閉、小便頻數、尿濁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帶下、產後出血、陰挺等婦科常見病;腹脹腹痛、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胃腸系統疾病;各種疝氣、浮腫、中風脫證、一切虛勞損傷、四肢厥冷等。
命門穴
又名精宮,督脈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其氣與腎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
主治:五勞七傷、虛損腰痛、尿頻、遺尿、陽痿、早洩及各種虛寒病症。
足三里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橫指處。具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養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便秘、腹瀉、水腫、神經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腸癰等。
神闕
位於腹部臍中,有調理脾胃、祛寒壯陽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類經圖翼》說:"若灸至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醫學入門》說:"凡一年四季各燻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
具體方法:以藥末填臍,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壯,藥末可選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中脘穴
又名太倉,任脈之穴,在臍上四寸。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健脾化溼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噁心嘔吐、呃逆、反胃、腹脹、腹瀉、潰瘍病、胃下垂、淺表性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胃神經官能症等一切胃腸病症,虛勞百損,四肢乏力等症侯。溫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簡便易學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