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動脈瘤要重視
脾動脈瘤破裂前多無明顯症狀,偶有左上腹不適感。一旦出現明顯左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往往預示動脈瘤先兆破裂。破裂後有上腹部劇痛、低血壓、休克等表現。部分脾動脈瘤以破裂出血為首發症狀,很快出現休克、甚至死亡。
脾動脈假性動脈瘤較少見,其病理生理過程與真性動脈瘤不同。它通常出現於創傷、胰腺炎或術後。由於血管壁的完整性的破壞,假性脾動脈瘤更容易破裂。因此,不管假性動脈瘤的大小如何,都需要治療。
脾動脈瘤的危險因素
真性動脈瘤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門靜脈高壓伴或不伴有肝硬化、肝移植、妊娠晚期和多胎妊娠。脾臟動脈瘤通常在50~60歲確診。由於激素的影響,女性的發病率可能是男性的4倍。肝硬化也與巨大的脾臟動脈瘤(≥5釐米)相關。儘管非常罕見,但是巨大脾動脈瘤在男性中更為常見(男女比例為1.78:1),而且其破裂的風險更高。肝移植後脾動脈瘤破裂的發生率增加3%~4%。真性動脈瘤的罕見原因包括纖維發育異常,膠原血管疾病、血管炎和細菌性動脈瘤。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
10%~20%的肝硬化和腹水住院患者會發生自發性腹膜炎。患者可能表現為腹水、腹痛、壓痛、發熱、腦病或肝腎功能惡化。
診斷性腹腔穿刺在鑑別腹水原因時比其他檢查更有價值。醫生應該計算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並進行細胞計數檢查和腹水培養。如果腹水的中性粒細胞計數≥0.25 ×10^9/L,即使腹水培養結果為陰性,也可以確診自發性腹膜炎。同時也應該進行血培養檢查,因為50%的患者會合並菌血症。
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一半的肝硬化患者存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靜脈曲張的原因主要為門靜脈高壓。患者需要進行胃鏡檢查,快速液體復甦、診斷和控制出血是最重要的。
食道、胃、十二指腸內鏡檢測可以用於診斷和治療。短期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透過預防出血區的感染來延長生存期。
門靜脈血栓形成
門靜脈血栓形成是肝硬化的常見併發症,發生率為5%~28%。風險隨著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而增加,並且與肝細胞癌相關。43%的病例是無症狀患者在超聲檢查時偶然發現的,39%的患者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18%的患者表現為腹痛。
門靜脈血栓形成是由於門靜脈管腔內血栓堵塞而造成的門靜脈全部或部分的血流阻塞。超聲檢查和CT檢查可以用於明確診斷。
脾動脈瘤的治療
脾動脈瘤的併發症取決於動脈瘤的型別和發病誘因。真性動脈瘤的治療適應證包括:
存在動脈瘤導致的臨床症狀
直徑≥2釐米
需要外科手術,如門靜脈分流手術和肝移植
保守治療的晚期死亡率為4.9%。介入性治療包括經皮動脈瘤栓塞或支架置入,或開腹手術行脾動脈結紮或切除。
血管內介入手術和開放性外科手術修復均已用於脾臟動脈瘤的治療。使用的方法取決於患者的手術史、動脈瘤解剖如脾動脈迂曲阻礙導管的透過。與介入手術相比,開放性手術的時間較長、住院時間較長、30天死亡率較高,圍手術期併發症發生率較高。經血管內介入修復術後30天內,動脈瘤持續存在或復發的併發症發生率為3%~5%;因此,建議手術監測。血管內介入修復術有較高的再手術率,但其成本效益仍高於開腹手術。
由於肝硬化患者手術併發症的風險較高,選擇性血管內介入治療可能是動脈瘤破裂的高危患者的一種可行性選擇。內臟動脈瘤的血管內介入治療的併發症包括:栓塞後綜合徵(發熱、腹痛、胸腔積液、胰腺炎)、穿刺部位血腫、脾梗死、持續性腹痛等。
肝硬化所致脾動脈瘤的患者在血管內介入治療後往往需要更長時間的住院治療,但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其存在更高的其他併發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