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喝水果真的比吃水果更好嗎?
咱們還是先看看科學研究的結果。首先說說,水果裡面到底有什麼成分能進入果汁當中。
水果裡的主要健康成分包括果膠、纖維素、抗氧化的多酚類物質、鉀元素、鈣元素、維生素C、胡蘿蔔素、花青素、有機酸等。糖並不是它的關鍵健康成分,甜味只帶來好味道,同時也會帶來發胖的潛力和升高血糖的風險。
在水果的這些健康成分當中,大部分果膠和所有纖維素是不溶於水的,它們會給水果帶來耐嚼的口感。多酚類物質部分溶於水,但會帶來一點澀味。有機酸和糖也易溶於水,它們分別帶來酸味和甜味。鉀和維生素C易溶於水。花青素易溶於水,而鈣和胡蘿蔔素不溶於水。
易溶於水的成分,如糖、鉀元素、花青素是會跑到果汁裡的,而不溶性的纖維和鈣、鐵等不溶性元素是不會進去的,除非連渣子一起吃掉。而且,水果中的細胞是完整的,氧氣進不去;而壓榨和打漿都會破壞細胞結構,造成氧氣的接觸,其中後者更嚴重。直接接觸氧氣會令很多營養素和抗氧化物質發生損失。
看到這裡就明白,如果用“原汁機”把水果中的汁液榨出來,而把渣子去掉,那麼水果中的所有纖維素和大部分果膠都被放棄了,糖分卻是全部進入汁液當中的。慢速壓榨果汁的好處,是沒有用高速旋轉的刀刃直接打碎細胞,氧氣接觸效率較低,減緩了維生素C和多酚的氧化速度。這是它大肆宣揚的優點,但這不代表維生素完全沒有損失,也不能彌補它完全損失膳食纖維和部分損失礦物質的缺點。
如果用刀刃打漿的方法來做果漿,那麼在高速旋轉的刀刃作用下,植物細胞破碎的同時,又與被渦流捲進液體的氧氣快速高效地接觸,會發生極為嚴重的“酶促氧化”,80%以上的維生素C會即時損失,而多酚類物質也會迅速氧化變色。也就是說,別看沒有加熱,打漿處理比加熱更會嚴重地破壞維生素。人們千萬不要低估植物細胞裡"自帶"的多酚氧化酶、維生素C氧化酶等酶類破壞營養素的威力。
研究發現,雖然水果是甜味的,但是吃水果和喝甜飲料不一樣,健康人正常吃水果並不會引起肥胖,也不會讓人增加糖尿病的危險。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分析了15萬多名女性和3萬多名男性的飲食和體檢資料,發現在其他飲食生活條件類似的情況下,每週攝入3份水果的人和不吃水果的人相比,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0.98。也就是說,對健康人而言,吃不吃水果,對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影響非常小。這裡所謂一份,大概是一箇中等大小的蘋果,或1/4杯乾果,或1/2杯新鮮、冷凍或罐裝水果。日本一項在4萬多名中老年人中進行的跟蹤5年的相關研究也發現,每天吃500克水果沒有預防糖尿病的效果,但也不會升高糖尿病危險。甚至有部分研究表明,藍莓、葡萄、蘋果等水果還有利於降低2型糖尿病的風險。
然而,那些怕胖怕糖尿病的人,先不要為水果的好處而開心,但有大量研究顯示,攝入果汁不僅不能降低糖尿病的風險,甚至有促進發胖和增加糖尿病風險的趨勢。把水果做成果汁,即便是100%的果汁,甚至是自己家裡做的果汁,也不能起到和完整水果一樣的作用。
美國研究者對7萬多名健康女護士進行了15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在體重和生活習慣一致的情況下,每月攝入至少3杯蘋果汁和不喝果汁的人相比,患糖尿病的風險上升了15%,而每天?杯橙汁會增加24%的風險。研究者還發現,對於超重的人來說,喝果汁最多的和最少的人相比,糖尿病的風險會上升33%。還有研究證明,用每天1杯白水代替每天一份果汁,可以降低8%的糖尿病患病風險。
很多調查發現,甜味的果汁和甜飲料一樣,會促進肥胖發生。常喝果汁的人,糖耐量受損的風險是不愛喝果汁者的兩倍,哪怕平均每天只喝半杯果汁,就有這樣的效果。想一想,如果每天喝兩杯果汁,效果會怎樣呢?
為什麼果汁和水果不一樣
因為和新鮮水果相比,一方面,果汁製作過程中去掉了其中的膳食纖維和部分保健成分,其中的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也受到相當不小的損失。另一方面,果汁往往都很甜,沒有人喜歡喝那種酸澀的果汁。蘋果汁、橙汁的糖含量都在8%以上,而葡萄汁的含糖量甚至可高達15%-20%,是普通甜飲料含糖量的兩倍!喝一杯純果汁,就能喝進去20-40克的糖,40克糖相當於半碗米飯,每天在三餐之外額外喝進去,怎麼可能不發胖呢?而發胖當然會促進糖尿病和高血脂。
另外還不能忘記的重要事實是,水果是固體狀態,需要咀嚼,胃排空的速度較慢;而果汁是液體狀態,不用咀嚼,在胃裡的排空速度很快,在腸道中的吸收速度也很快。有國外研究者專門研究了固體和液體的消化吸收和代謝差異。研究者比較了固體果凍和液體果汁,其中的糖含量完全一樣,但吃進去之後引起的飽感不一樣,胃排空速度不一樣,血糖上升速度也不一樣——液體在胃裡的排空速度快得多,血糖上升也快得多。
即便不做實驗也能明白,人們喝果汁的速度遠遠大於吃水果的速度,而喝果汁所帶來的飽感遠遠小於啃水果所帶來的飽感。啃一個蘋果就挺辛苦了,胃裡也挺滿了;連續吃兩個蘋果之後,沒有人會要求第三個。但是,喝一杯果汁非常輕鬆,連喝兩三杯也一點不辛苦。然而,果汁中包含了水果中所有的糖分,也就是集中了水果中所有讓人長胖的力量,升高血糖的力量。一個蘋果或梨,最多也就榨半杯果汁;喝兩三杯果汁,就等於喝進去了4-6個水果的糖分!
很多購買了果汁機的人告訴我,原來用嘴啃,平均每天只吃不超過一斤的水果,現在有了果汁機,每天都要吃兩三斤水果,因為喝進去真的太輕鬆太容易了。如果用水果替代一部分主食,或許還能避免發胖;如果三餐之外,再喝掉兩三斤水果裡的糖分,這實在太令人擔心了——也難怪很多女人抱怨,為什麼自從愛上喝水果之後,她們的體重不降反升了。
說到這裡也就明白了,“喝水果”和“吃水果”完全不是一回事。無論多麼高階的榨汁機,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營養素遇到氧氣發生損失的問題,不能解決果汁消化吸收速度太快的問題,更不能解決果汁味道很甜,很容易多喝的問題。對於健康人來說,要想真正得到水果的好處,還是親自去咬新鮮水果,勞動自己的牙齒來榨汁吧。
還有人會問,不是說水果蔬菜打成汁之後“營養更容易吸收”嗎?其實對於健康人來說,這種說法是比較可笑的。水果中的糖分、有機酸、鉀元素即便不打成果汁,也都容易吸收。而吃水果的健康意義之一,就是為了提供膳食纖維,喝糖水不是水果的價值所在。與其說“營養好吸收”,不如說“無需勞動牙齒”。健康人的牙齒就是為了咀嚼食物的,成年人每天吃果蔬汁度日,一則浪費了牙齒的功能,二則纖維過少也不利於腸道健康。
所謂“破壁”有利於營養吸收的說法,其實是個偽概念,不適用於果蔬。因為果蔬的細胞壁並不那麼堅固,對牙齒和胃腸功能正常的人來說,只需嚼碎就能夠消化吸收。只有花粉、孢子粉之類的一些特殊保健食材,因為細胞壁特別厚,其中營養成分難以釋放,才需要進行特殊的破壁處理。未料商家把這個概念用來推銷用於果蔬的打漿機,真是佩服營銷人員的才華啊。但問題是,消費者真的被忽悠了。
當然,超細打漿機之類的食品加工機器,也並非一無是處。對於那些牙齒脫落而且消化不良的老年人,對於那些胃腸消化機能極差的重病人、做放化療的癌症患者、胃腸疾病患者等,用強力打漿機把水果、蔬菜和堅果、糧食等一起打成漿,將其中的膳食纖維打成超微細狀態,可以減少對他們胃腸道的刺激,增加食材的多樣性,有利於消化吸收。不過,這種人畢竟所佔比例很小,所以傳統來說,這些機器的主要使用者是醫院營養科、重病患者、體弱者,而不是健康成年人。
此外,用打漿機把大量蔬菜和少量水果一起打碎成漿,連渣子一起喝下去,有利於增加鉀元素和膳食纖維,對高血壓患者比較有幫助。和炒菜煮菜相比,這種方法雖然損失維生素C,但是因為不放鹽,也不會增加鈉,對控制血壓,改善鉀鈉比值,還是有好處的。只是要注意,蔬菜多些,水果少些,甜味淡些。否則大量糖吃下去,就沒那麼好的健康效果了。
還有人會說,榨汁機不是很適合給嬰兒榨果汁麼?的確嬰兒沒有長全牙齒,但他們更不應當喝甜味的果汁——因為嬰兒的味覺極為敏銳,他們喝不加糖的母乳都覺得甜美,無需給明顯甜味的食物就能讓嬰兒感覺愉快。如果早早給他們喝很甜的果汁,嬰兒就會早早迷上甜味,埋下嗜好甜食和挑食偏食的隱患,後面麻煩無窮。所以,很多國外育兒專家提示,給嬰幼兒喝純果汁時,要加1-2倍的水稀釋,讓它的甜味特別淡。儘管成年人覺得不夠甜,但對嬰幼兒來說,味道已經夠美好了。
相比而言,用打漿機把多種全谷雜糧打成糊糊,給牙齒沒長全的嬰幼兒當粥食食用,倒是利大於弊。孩子需要這些食物中的營養,唯一的障礙是牙齒很難嚼爛。這時候可以透過打漿,讓孩子提前補充更多的營養成分,而不是每天只吃營養價值很低的白米粥。
溫馨小貼士
最後友情忠告一句,再好的食物,也有一個合適的數量。水果的營養不能替代糧食、豆類、堅果、魚肉、蛋奶等其他食物的營養。有了打漿機和榨汁機,非常容易出現水果吃過量的問題,而過量就會從促進健康走向危害健康。中國營養學會推薦健康成年人每天吃200-400克的水果(不算皮核重),簡單說,每天不超過一斤的水果就好了。特別是一些貧血缺鋅,消化不良的女生要注意,經常用大量水果汁替代一餐,不是容易引起腹瀉,就是會營養不良導致臉色變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