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

avatar 曉靈桑
2.8萬 熱度 A+ A-
我們對類風溼性關節炎不甚瞭解,特別是我們年輕人,因為這類疾病跟我們年輕人無法搭上邊,接觸的機會也是很少,跟別說會患上了,但是,這種疾病在老年人當中,發病率算是比

我們對類風溼性關節炎不甚瞭解,特別是我們年輕人,因為這類疾病跟我們年輕人無法搭上邊,接觸的機會也是很少,跟別說會患上了,但是,這種疾病在老年人當中,發病率算是比較高的了。

1.中醫治療:

1中成藥:麝香祛風溼膏、消痛貼、骨刺消痛膠囊等。

2推拿療法即按摩療法,是採用按摩法刺激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體表的一定部位,運動患者的肢體進行治病的一種療法。

對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施行推拿療法,應由輕漸重,由點到面,由慢而快,由短至長。即推拿從主要部位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漸漸擴充套件;用力必須由輕漸重,逐漸升級,以使患者能忍受為度,切忌暴力,以免造成骨折或軟組織損傷;推拿速度應由慢漸快,以患者無不適為度。手法的運用及熟練程度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手法要求柔和、均勻、有力、持久,從而達到“深透”作用。柔和即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用力不要生硬粗暴;均勻即手法動作有節奏,速度不要時快時慢,壓力不要忽輕忽重;有力即手法具有一定的力量,這種力量要根據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體質、病情、部位等不同情況而有所輕重;持久即手法能持續運用一定時間,而患者不感覺疲勞。

類風溼性關節炎推拿的操作步驟如下:

①患者取仰臥位,第一步用滾法,施於上肢,即從肩部至腕部到掌指,重點在內側。第二步先用拇指推摩法,後用拿法,施於上述部位,重點在各關節周圍。第三步用指按法,按肩內俞、曲池、少海、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間關節用捻法,配合各關節屈伸、左右旋、牽引等輔助活動。

②患者取仰臥位,第一步用滾法,施於下肢大腿前部及內外側經膝部至小腿。第二步先用推摩法,後用雙手拿法,施於上述部位,重點在各關節周圍。第三步用拇指按法,按鶴頂、膝眼、陽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第四步先用滾法,施於足背及趾部;隨之用捻法,捻趾關節,配合踝關節屈伸、內外翻以及屈膝、屈髖、搖髖等輔助活動。

③患者取俯臥位,第一步先用滾法,後用推摩法,施於臀部、大腿至小腿後側。第二步先肘按環跳,指按委中、承山,同時拿崑崙、太溪等穴;隨之用摩法,加以調和;最後進行“提腿”和膝關節向臀部屈伸等輔助活動。

④患者取坐位,第一步醫者右腳踏在患者坐的凳子邊緣上,將患者上肢提起置於醫者膝上,用滾法施於前臂及肩部,重點在外側。第二步用搖法,環轉搖動肩關節、腕關節各5-6次。第三步搓患肢,從上臂至前臂往返5-6次。隨之拿肩井穴,並拍肩結束。

注意: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在妊娠期間,有面板潰爛,惡性包塊和脘腹疼痛拒按的區域性,以及接受按摩的區域性患有急性靜脈炎、淋巴管炎及各種面板病如皮炎、溼疹、痤瘡、區域性化膿、潰瘍等時,均禁用推拿按摩法。治療時必須在患者保持身心安靜、肌肉與關節鬆弛的狀態下進行。過飢、過飽時不宜使用本法。推拿可與物理療法、練功體操等結合使用,效果更佳。一般先行理療,再推拿 最後做運動。

3.近年來用針灸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已取得了不少成績,對這方面的報道也逐漸增多。有單獨用針灸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者,也有針藥並施或用蜂針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者。

①溫針壯督法治療:主穴取大椎、神道、至陽、命門、腰陽關。配以肩髃、合谷、曲池、足三里、陽陵泉、解溪。

②溫針加消尪湯治療:方法為針刺華佗夾第1頸椎至第5腰椎,椎旁左右共48穴,臨床常用34穴,在督脈旁5分處。肢體穴位取八邪、陽池、足三里、血海。每天上午先針刺四肢穴位,採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後將艾炷條套在針柄上點燃,於艾炷條全部熄滅後出針;然後再在華佗夾脊施針刺治療,手法同上,不行溫針。在針灸的同時,內服湯藥丹參30克,當歸尾、川牛膝各20克,三稜、莪術各10克,桂枝8克,地龍、全蠍各15克,白花蛇10克,生甘草6克。

③蜂針治療:取穴以病痛區域性壓痛點作為主穴,配穴按經脈的循行所過而取穴。上肢多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陽溪等;下肢多取環跳、血海、犢鼻、陰陵泉、足三里、解溪、太沖等;督脈多取背部的穴位。特定穴主要是背俞穴,經外奇穴常用夾脊、膝眼、鶴頂等穴。先皮試,後用蜂針治療。

透過以上內容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多以中藥來治療,再配合針灸的方法,這樣可以讓患者在平時減緩痛楚,而且對治療的幫助也是很大的,如果還能配合按摩的手法的話就更好了。

釋出於 2021-01-21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