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本型的產生是從手指、腳趾等小關節開始他關節疼痛、紅腫、成接形狀.以後累及其它關無由小關節到大關節呈遊走性,被起此伏,呈對稱性。由於關節疼痛,活動容易受限,周圍組織也變得僵硬和萎縮。隨著病情的發展,某些部位可有變形,並固定在屈位,如掌指關節向外形成特徵性尺側偏向畸形。
周圍型按摩方法一
患者取仰臥勢:
第一步用筋法:施於上肢,即從肩部至腕部到掌指,重點在內側。
第二步先用拇指推摩法:後用拿法,施子同上部位,重點在各關節周圍。
第三步用指按法:按肩內俞、曲池、少海、手三里、合谷等乃指間關節用捻法,配合各關節屈伸、左右旋、牽引等輔助活動。
周圍型按摩方法二
患者取仰臥勢:
第一步用擦法:施於下肢大膽前鬱及內外側經膝部至小腿。
第二步先用推摩法:後用雙手拿按,施於同上部位,重點在各關節周圍。
第三步用拇指按法:按鶴頂、膝眼、陽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位。
第四步先用滾法:施於足背及趾部。隨之用撿法,曲關節,配合踝關節屈伸、內。外翻以及屈膝、屈肋、搖髖等輔助活動。
周圍型按摩方法三
患者取伏臥勢:
第一步先用接法,後用推摩法,施於臀部、大膽後側至小腿後側。
第二步先肘按居髎穴、環跳,指按委中、承山,同時拿崑崙、太溪等定。隨之用摩法,加以
調和。最後進行“後提腿”和膝關節向臀部屈仲等輔助活動。
周圍型按摩方法四
患者取坐勢:
第一步術者右腳踏在患者坐的凳子邊緣上,將患者上肢提起置於醫者膝上,用姆法施於前臂至肩部,重點在外側。
第二步用搖法,環轉搖動肩關節、腕關節,各五、六次。
第三步搓息肢,從上臂至前臂往返五、六次。隨之拿肩井穴,並拍肩結束。
中樞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本型的產生是從骶髂關節開始的,患者開始自感腰部骶痠痛,骶髂關節天節有僵硬感,繼而病變向上發展到腰椎、胸推,甚至頸椎,逐漸僵硬,強直,關節活動障礙,前屈後伸,左右轉動均受限。晚期腰背畸形,駝背,呼吸困難,腰段失去了正常生理彎度而變平,軀幹在髖部關節處屈曲裡弓形,造成精神上極度痛苦
中樞型按摩治療方法一
患者取伏臥勢(胸前和下腹部分別墊上枕頭,使腰部懸空)。
第一步先用掌按法:沿脊柱及兩側從上到下至骶髂部往返按壓五、六遍,然後抽出枕頭,用滾法施於同上部位,並配合“後經腿”輔助活動。
第二步用推摩法:腦子脊柱及兩側,重點在兩側脊柱旁,每側往返五、六遍。
第三步先用滾法施於腰骶部、臀部和大腿後側。繼用肘按法,施於腰骶部和雙側骶髂關節以及腎俞、命門、腰陽關、居髎、環跳、八髎等穴(胸椎有病變的患者,還可增加適當的穴位)。隨之用摩法加以調和。
中樞型按摩治療方法一
患者取坐勢,身向前俯:
第一步用滾法施於脊往及其兩側至腰紙部,同時配合腰部前俯後仰的輔助活動。
第二步進行腰部左右迴旋輔助活動。隨之拍腰骶部結束。
注意:對病變發展到胸椎、頸椎的患者,除使用上述各種手法外,還可囑患者兩手扣緊抱於後沈部,術者站在後面,以膝抵住患者背部,用兩手捉住患者兩肘向後牽引,作擴胸的輔
助活動。隨後用滾法施於頸項兩測及肩部,同時配合頸部左右迴旋及俯仰活動。
混合型類風溼性關節炎
由於這種型別的病變基本上與上述兩種型別同時併發,所以推拿手法和順序基本上也是大同小異的,但若胸部、肋部兼有病變的.可補充患者取仰臥勢一式,先用揉法或摩法,施於患部,重點在壓痛點及其周圍。次用拇指按摩胞中、天災、乳根、屋髎等穴位。
上肢按摩
患者取仰臥勢,兩手臂自然伸直置於身體兩旁。施術者可先在右側用接法掌背面向上沿腕背、前臂至肘關節。往返3-5遍,然後患者翻掌再以揉法施治,並配合肋、腕、掌指關節的被動運動;
接上勢,在肘、腕部以按揉法1-2分鐘並配合肘關節的伸屈和腕關節的搖動。然後以捻法,捻每一手指關節與掌指關節並配合小關節的搖動,最後再搖肩關節,搓上肢3-5次。左右相同。
功效:這種按摩方法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整個上肢有一定的緩解治療作用。
下肢按摩
患者取俯臥勢,施術者先用揉法施於臀部再向下沿大腿後側、小腿後側,直至跟腱,往返2-3次。
醫者站於旁,用揉法施於大腿前部及內外側,再沿膝關節向下到小腿前外側、足背,直至趾關節。同時配合踝關節屈伸及內、外翻的被動運動。
功效:這種按摩方法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整個下肢有一定的緩解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