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
位置:關節疼痛的部位即是阿是穴
類風溼區域性施灸以阿是穴(即疼痛點)或者紅腫變形部位為主。
方法:讓患者可以平躺在床上,施灸者手持艾灸棒,將艾灸棒的火頭慢慢移近患者疼痛部位,圍著疼痛部位尋找疼痛點。當火頭烤到某一點時,患者感到很舒適,感到熱氣迅速向深處傳導,或有其他異常感覺,這就是最好的治療點。然後在疼痛點周圍滾動艾灸棒,或者移動艾條燻灸。
曲池穴
位置: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完全屈肘時,當肘橫紋外側端處。
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用艾條做溫和灸,每穴每次15-20分鐘,10日一個療程。
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膝蓋)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之功能。用艾條做溫和灸,每穴每次15-20分鐘,10日一個療程。
腎俞穴位(腰眼)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功效:灸腎俞區有強腎的功效。對腎臟、內分泌、骨頭以及免疫系統疾病等都有治療作用。是治療類風溼的首要選擇。
方法:每次灸治應在30-40分鐘以上,最好能灸到兩個腎發燙。
神闋穴
位置:仰臥,於臍窩中點取穴。
功效:經常灸此穴,可以治療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對內臟的功能有促進和調整作用。神闋穴在補虛損、壯元陽的功效方面,是比較明顯的。
方法:每次灸到腹中熱燙才有效果。
中脘穴
位置: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功效:經常灸此穴位,能提高人的新陳代謝能力,然後病變組織得到顯著的修復,還能使患者的吸收消化功能旺盛。
方法:剛開始灸的一段時間內,只灸病患區域性和腎俞區,每日一次;待區域性症狀明顯緩解後,這幾個部位酌情輪流施灸。堅持就一定會有效果。
大椎穴
位置: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功效:主要治療熱病,瘧疾,咳大椎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方法:在此穴位灸15到20分鐘,每日一次,10次1療程。
大杼
位置: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咳嗽、發熱、頭痛、頸項拘急、肩背痛。
方法:此穴位灸15到20分鐘,每日一次,10次1療程。
神闋穴
位置:仰臥,於臍窩中點取穴。
功效:經常灸此穴,可以治療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對內臟的功能有促進和調整作用。神闋穴在補虛損、壯元陽的功效方面,是比較明顯的。
方法:每次灸到腹中熱燙才有效果。
中脘穴
位置: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功效:經常灸此穴位,能提高人的新陳代謝能力,然後病變組織得到顯著的修復,還能使患者的吸收消化功能旺盛。
方法:剛開始灸的一段時間內,只灸病患區域性和腎俞區,每日一次;待區域性症狀明顯緩解後,這幾個部位酌情輪流施灸。堅持就一定會有效果。
大椎穴
位置: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功效:主要治療熱病,瘧疾,咳大椎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方法:在此穴位灸15到20分鐘,每日一次,10次1療程。
大杼
位置: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咳嗽、發熱、頭痛、頸項拘急、肩背痛。
方法:此穴位灸15到20分鐘,每日一次,10次1療程。
血海穴
位置: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功效:此穴位對於治療膝關節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方法:此穴位灸15到20分鐘,每日一次,10次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