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淵
位置:
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區域性解剖:
有橈動、靜脈。分佈著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
主治:
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現多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無脈症腕關節疼痛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刺灸法:
避開橈動脈,直刺0.2~0.3寸。可灸。
配伍:
配列缺、孔最,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胸背痛。配內關、衝陽、三陰交,有益心通陽,祛瘀通脈的作用,主治無脈症。
2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區域性解剖:有手背靜脈網。分佈著橈神經淺支。
主治:頭痛,頸項痛,目赤腫痛,鼻衄,鼻塞,鼻淵,齒痛,耳聾,面腫,咽喉腫痛,痄腮,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熱病無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閉經,滯產,小兒驚風,上肢疼痛,痿痺。現多用於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電光性眼炎,近視眼,腮腺炎,扁桃體炎,舌炎,牙齦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壓,面板瘙癢,蕁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婦禁針灸。
配伍: 配頰車、迎香,有通經活絡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癱。有疏風解表,宣肺利竅作用,主治感冒,頭痛,發熱,鼻塞。 配列缺,為原絡配穴法。配太沖,稱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作用,主治癲狂,頭痛,眩暈,高血壓。配風池、大椎,有清熱涼血,截瘧作用,主治面板瘙癢,蕁麻疹,疔瘡,瘧疾。 配三陰交,有調經活血催產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滯產。
3衝陽
位置:在足背最高處,當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區域性解剖: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分佈著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上齒痛,足背紅腫,口眼歪斜,足痿。現多用於齒齦炎,癲癇,脈管炎等。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足三里、僕參、飛揚、復溜、完骨,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豐隆,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4太白
位置: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區域性解剖: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分佈著隱神經與腓淺神經的分支。
主治:胃痛,腹脹,便秘,痢疾,吐瀉,腸鳴,身重,腳氣。現多用於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胃痙攣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公孫、大腸俞、三焦俞,有清利溼熱的作用,主治腸鳴,腹瀉。配復溜、足三里,有和胃調中的作用,主治腹脹。
5神門穴
位置: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區域性解剖:血管、神經分佈同靈道。
主治:心痛,心煩,怔忡,驚悸,健忘,不寐,癲狂,癇症,痴呆,脅痛,掌中熱,目黃。現多用於無脈症,神經衰弱,心絞痛,癔病,舌骨肌麻痺,產後失血,淋巴腺炎,扁桃體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支正為原絡配穴法,有益氣,養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養,健忘失眠,無脈症。配大椎、豐隆,有醒腦安神,豁痰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狂,癇證。 配關元、中極,有安神益腎的作用,主治遺溺,遺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嘔血、吐血、便血。
6腕骨
位置: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區域性解剖:有腕背側動脈(尺動脈),手背靜脈網。分佈著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熱病無汗,頭痛,項強,指攣腕痛,黃疸。現多用於口腔炎,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通裡,為原絡配穴法,有清熱安神定驚的作用,主治高熱,驚風。配太沖、陽陵泉,有清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配足三里、三陰交,有健脾滋陰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7京骨
位置:在足外側,第五蹠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區域性解剖:血管、神經分佈同金門。
主治:頭痛,項強,腰腿痛,癇證。現多用於小兒驚風,神經性頭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風池、天柱,有祛風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項強。
8太溪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區域性解剖: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分佈著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
主治:咽喉幹痛,齒痛,耳聾,耳鳴,頭暈,咳血,氣喘,消渴,月經不調,不寐,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現多用於支氣管哮喘,腎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經衰弱,貧血,下肢癱瘓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 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5神門穴
位置: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區域性解剖:血管、神經分佈同靈道。
主治:心痛,心煩,怔忡,驚悸,健忘,不寐,癲狂,癇症,痴呆,脅痛,掌中熱,目黃。現多用於無脈症,神經衰弱,心絞痛,癔病,舌骨肌麻痺,產後失血,淋巴腺炎,扁桃體炎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支正為原絡配穴法,有益氣,養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養,健忘失眠,無脈症。配大椎、豐隆,有醒腦安神,豁痰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狂,癇證。 配關元、中極,有安神益腎的作用,主治遺溺,遺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嘔血、吐血、便血。
6腕骨
位置: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區域性解剖:有腕背側動脈(尺動脈),手背靜脈網。分佈著尺神經手背支。
主治:熱病無汗,頭痛,項強,指攣腕痛,黃疸。現多用於口腔炎,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通裡,為原絡配穴法,有清熱安神定驚的作用,主治高熱,驚風。配太沖、陽陵泉,有清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配足三里、三陰交,有健脾滋陰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
7京骨
位置:在足外側,第五蹠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區域性解剖:血管、神經分佈同金門。
主治:頭痛,項強,腰腿痛,癇證。現多用於小兒驚風,神經性頭痛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風池、天柱,有祛風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項強。
8太溪
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區域性解剖:前方有脛後動、靜脈。分佈著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
主治:咽喉幹痛,齒痛,耳聾,耳鳴,頭暈,咳血,氣喘,消渴,月經不調,不寐,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現多用於支氣管哮喘,腎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經衰弱,貧血,下肢癱瘓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 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
9大陵
位置:在腕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區域性解剖:有腕掌側動、靜脈網。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幹。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癇症,胸悶,脅痛,驚悸,失眠,煩躁,口臭。
現多用於心動過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症,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神門、列缺,有舒暢經筋,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絡,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配豐隆、太沖,有疏肝理氣,化痰醒腦的作用,主治氣鬱痰結型之癲狂。
10陽池
位置: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區域性解剖:有腕背靜脈網,腕背動脈。分佈著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主治:肩臂痛,腕痛,瘧疾,耳聾,消渴。現多用於腕關節炎,風溼熱,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外關、曲池,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痙攣或麻痺。配少商、廉泉,有清熱通絡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配脾俞、太溪,有疏調三焦,養陰潤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
11丘墟
位置: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區域性解剖:有外踝前動脈分支。分佈著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腓淺神經分支。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嘔吐,噯酸,下肢痿痺,外踝腫痛,瘧疾。現多用於膽囊炎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 配風池、太沖,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配崑崙、申脈,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腫痛。配陽陵泉、期門,有疏肝利膽的作用,主治膽囊炎。
12太沖
位置:在足背側,當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區域性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骨背動脈。分佈著腓深神經的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目赤腫痛,鬱證,小兒驚風,口喎,脅痛,崩漏,疝氣,小便不利,癇證,內踝前緣痛。現多用於高血壓,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症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合谷,稱為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高血壓。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行步艱難。配氣海、急脈,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