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暑氣漸退,是由熱轉寒的過渡時期。解放軍第421醫院保健科主任朱成全提醒,初秋保健應注意設“三防”——防中暑、防、防過早進補。初秋飲食以清淡、少辛增酸為原則:多吃新鮮蔬果和魚肉、雞肉、鵝肉等優質蛋白,提高機體免疫力。少吃煎、炸類食品,尤其忌食羊肉、狗肉等大補類食物;對脾胃虛寒者,烏雞、乳鴿等平補食材,搭配土茯苓、桂圓、山藥、芡實等藥材,是理想的進補藥膳。
1.防中暑。
立秋已過,但“秋老虎”帶來的高溫炎熱還將持續一個多月。再加之秋季天高雲淡,紫外線照射強度大,“中暑”的餘威仍在威脅著人們的健康。進行戶 外活動時要做好防曬措施;及時補水,不要等口乾舌燥時才喝水,運動後喝點淡鹽水,補充在運動過程中流失的鹽分;不宜空腹運動,因為空腹時易中暑;戶外活動 中如果覺得不舒服應立即停止,併到陰涼處休息。
2.防腹瀉。
盛夏酷暑,人們胃口較差,脾胃功能減弱。進入初秋後,飲食稍不注意,很容易引起腹瀉,特別是老人和小孩。日常飲食需注意衛生,不宜大量進食大補 或難消化類食物,加重腸胃負擔。少吃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淡水魚生、刺身含較多寄生蟲,不提倡吃,可適當吃些深海魚生。小孩體質較弱,容易感染 輪狀病毒,一旦出現高燒、腹瀉、脫水明顯等症狀,應及時送醫。
3.防過早進補。
民間習俗中有秋季進補貼膘的做法,但初秋進補為時尚早。因為初秋還在伏天內,過早進補易引發上火、腹瀉等病症,選在中秋後進補較佳。
朱成全建議,初秋飲食以清淡、少辛增酸為原則:多吃新鮮蔬果和魚肉、雞肉、鵝肉等優質蛋白,提高機體免疫力。可多食和胃健脾的膳食,如蓮子、薏 米、冬瓜、蓮藕等;秋燥傷肺,中醫認為“酸入肝養肝”,因此宜多吃酸梅、話梅、山楂、橘子、橙子等酸性食物,但是“辛辣傷肺陰”,因此應少食蔥、姜、蒜、 辣椒等辛辣食物;此外,可多吃百合、沙參、石斛、銀耳、雪梨以及海帶排骨湯、綠豆冬瓜湯等生津液的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