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調理消腫止痛
睡前溫水泡腳
足療能夠刺激穴位,促進氣血執行、調節內臟功能、疏通全身經絡,從而達到祛病驅邪、益氣化瘀、滋補元氣的目的。
痛風疼痛的患者可以多泡腳來緩解疼痛,但不能解決痛風引起的併發症。
熱浴療法
熱浴療法就是用熱水、冷水、蒸汽等各種形式的水來保健或防治疾病。具體方法:
患者脫衣服,將手和足部放在相應水槽中,浴槽有蓋,蓋上有一小孔,插入水溫計。患者坐在椅子上,用被單及毛毯蓋好,頭上敷貼熱毛巾。
開始水溫為36-37℃,7-10分鐘內,水溫上升到44-45℃。讓患者出汗,先面部後全身。
操作人員將患者汗液擦乾,讓患者保持安靜。治療持續10-15分鐘,出浴,擦乾面板,臥床休息30分鐘。
中成藥消腫止痛
中成藥可以達到很好的消腫止痛的作用,但藥物的使用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或外敷,下面給大家例舉幾種常見的消腫止痛的止痛藥,僅供大家參考,具體使用方法必須諮詢醫生:
痛風定膠囊
組成成分:雞血藤、九節風、白通草、花椒根等。
藥物性狀:內容物為中褐色的粉末;氣微香、味微苦。
主要功效:祛風除溼,通絡止痛。主要作用”可用於治療痛風病。
新癀片
組成成分:腫節風、三七、人工牛黃、豬膽粉、肖梵天花、珍珠層粉、水牛角濃縮粉、紅曲、吲哚美辛。
藥物性狀:內容物為棕黃色,氣微,味微苦。主要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要作用用於熱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腫痛、牙痛、痺痛如風溼性關節炎、痛風等、脅痛如膽囊炎等、黃疸如急性肝炎等)、無名腫毒等症。
外用:用冷開水調化,敷患處。
用藥提醒: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腎功能不全者及孕婦慎用;有消化道出血史者忌用。
痛風舒膠囊
組成成分:了大黃、車前子、澤瀉、川牛膝、防己。藥物性狀:內容物為棕黃色的粉末,氣微,味微苦。
主要功效:清熱祛風、除溼定痛、滋肝補腎、提高免疫、降血尿酸、降血脂、消炎止痛。
主要作用:用於熱痺與頑痺所弓|起的痛風性關節腫脹、痛風石、血尿酸增高及痛風併發症。
中藥藥膏外敷方
複方螞蟻膏外敷
藥物組成:螞蟻100g,秦皮100g,草薛50g,虎杖50g,六軸子30g,川芎30g,赤芍30g,桂枝20g,甘草10g。
治療方法:將上藥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根據病變部位的大小取藥末適量,加薄荷油2~5ml,用凡士林調成膏狀,均勻地攤在棉紙上,藥膏厚2~3mm,敷於患處,在棉紙外蓋塑膠薄膜,繃帶加壓包紮固定,2天換藥1次,3次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清熱利溼,祛風通絡,消腫止痛。
青敷膏
藥物組成:青黛、生大黃、生半夏、生天南星、生川烏、生草烏各30g,川月石210g,風化硝、大貝母各60g,天花粉90g。
治療方法:將上藥物研細末和勻,然後用藥末與凡士林以1:4的比例調勻成膏,存罐備用。用法:清潔面板後,視患部大小,用青敷膏攤塗於紗布或棉墊上,厚度約0.5em,敷於患處並固定,每日換藥1次。治療期間抬高患肢,臥床休息。長滿ws8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化痰洩濁,消腫止痛。
痛風膏
藥物組成:黃柏90g,生大黃、薑黃、白芷、天花粉、厚朴、陳皮各60g,甘草、生半夏、生天南星各30g,冰片20g。
治療方法: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熬成膏狀。視患處部位大小,將膏藥平攤於布上,溫貼痛處,並用繃帶固定,每2天換藥1次。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化痰除溼,消腫止痛。
中藥散劑外敷
蒺藜鮮草外敷
藥物組成:新鮮蒺藜草。
治療方法:人伏後外用新鮮蒺藜全草500~600g,搗碎後加白醋適量,裝入紗布袋內表面敷以塑膠膜,以達保溼目的,外敷於膝、踝關節,每日1次,每次1~2h,連續30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不用西藥,不做劇烈運動,不食辛辣和高嘌呤食物。
功效主治: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丁桂散及海浮散外敷
藥物組成:丁香50g,肉桂50g,甘松50g,紅花25g,山柰25g,乳香30g,沒藥30g。
治療方法:將以上二方分別烘乾,研細,過80目篩,再分別裝瓶備用。
使用方法:先在患處中心點敷以海浮散0.5g,再在其上敷以加味丁桂散適量,可視紅腫範圍大小而調整劑量)。再將加熱後的布質黑膏藥蓋上,貼以雙層醫用膠布也可)勿令藥粉滑散或洩氣,應使四周面板與膏藥緊密貼上。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消腫定痛。
雙柏散外敷
藥物組成:大黃2份,側柏葉2份,黃柏1份,澤蘭1份,薄荷1份。
治療方法:按比例製成散劑,將雙柏散粉末倒入碗內,加人適量蜂蜜水調和成糊狀。臨用時以生理鹽水棉球擦洗患處,將調好的藥物平攤在“舒適妥”膠布上,厚薄適中,再放人微波爐中加熱lmin,立即敷於患處,每日1次。
功效主治:清熱利溼,解毒消腫,化瘀止痛。
消瘀散外敷
藥物組成:蒲公英500g,土鱉200g,蘇木100g,大黃220g,澤蘭250g,當歸250g,乳香220g,蒲黃200g,丹參300g,三七200g,沒藥200g,五靈脂650g,劉寄奴250g,老鸛草300g。
治療方法:以上諸藥,烘乾研粉,過80目篩,裝瓶備用。常規消毒病變處,以梅花針重叩患處至出血,加拔火罐,出血5~20ml,約10min後取罐。取消瘀散適量,用蜂蜜和陳醋將藥調成糊狀,均勻敷在患處,以紗布塊覆蓋,繃帶或膠布纏繞固定。囑患者回家後定時用陳醋澆灌於紗布塊上以保持藥物溼潤,隔日治療1次。
功效主治:1活血化瘀,瀉熱消腫,通絡止痛。
梔黃芒硝散外敷
藥物組成:生梔子100g,生黃柏50g,生大黃50g,生黃芩50g,秦艽50g,獨活50g,威靈仙30g,漢防已50g。共研細末備用。
隨症加減)伴有腕、膝、肘關節疼痛者加服茯苓25g,豬苓15g,澤瀉15g,桂枝15g,川牛膝15g,黃柏15g,蒼朮15g,土茯苓40g,車前子20g,絲瓜絡10g,生甘草5g。冷水煎沸20min後服。
治療方法:單個蹠趾關節紅、腫、熱、痛者每次採用上述藥粉適量配冰片10g,芒硝50g研末,以陳醋調敷患處,紗布固定,每日1次,1~7天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清熱、消腫、止痛。
中藥內服外敷消腫止痛
中藥內服外敷方一
藥物組成:羌活10g,獨活10g,防風10g,防已12g,虎杖18g,當歸10g,赤芍10g,忍冬藤30g,桂枝10g,茯苓24g,薏苡仁24g,牛膝12g,川芎10g。
治療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7天1個療程,連服4~8個療程。
配合外敷方:當歸、紅花、血竭、乳香、沒藥、水蛭、獨活、細辛、松節、威靈仙、桃仁、冰片共研為細末調黃酒或醋外敷患處皮有破損應避開傷口,每日換藥1次,7天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舒筋活血,祛風除溼,通絡消腫。
中藥內服外敷方二
藥物組成:黃柏18g,蒼朮15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威靈仙30g,秦艽15g,木通15g,桂枝12g,當歸12g,赤芍12g,生地黃12g,桃仁10g。
治療方法:每日1劑,連煎2次,取藥汁約500ml,分早、中、晚服。
外用:適量加鴨蛋清或蜂蜜調製成膏敷患處,每日1次。
功效主治:清熱除溼,消腫止痛。
中藥內服外敷方三
藥物組成:當歸、川芎、海桐皮、威靈仙、獨活、澤蘭各12g,薏苡仁、土茯苓各30g,秦艽、草薛各15g,甘草5g,薑黃10g。
治療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5天為1個療程,服1~2個療程。配合外敷一號新傷藥:黃柏40g,延胡索、血通各15g,白芷12g,羌活、木香各8g,血竭4g。粉碎後過80目篩,按患部大小,藥末用冷水調後攤於紗布上,貼於患處,每日換藥1次,一般換藥3~5次。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痛風消腫止痛的注意事項
不要隨意使用止痛膏
多數止痛膏屬於溫燥之品,不僅對面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還可能加重區域性的關節充血,所以痛風患者不要隨意使用消腫止痛藥膏止痛,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不要長時間冷、熱敷
痛風腫脹疼痛的患者,不要輕易採取熱敷、冷敷、按摩、理療的方式消腫止痛,因為熱敷、按摩等理療可能加重病變部位的充血,加重腫痛;冷敷會降低病變部位的溫度,促使血液中尿酸進一步沉積,加重區域性症狀。
不過,冷敷和熱敷可以暫時緩解疼痛,如果疼痛難忍可以考慮冷熱敷,但不要直接接觸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