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背刮痧之項三帶、項五帶
女人後背刮痧首先是項部,其頸項部彙集了手足三陽經、任脈、督脈的部分腧穴,其中精髓直接透過督脈灌輸於後腦是必經之路,因此刮拭後項部有改善頭部血液供應,防治腦、耳、鼻、咽喉頸椎及上肢等部位疾病的好處。
位置
從後髮際項正中線至第3胸椎棘突下(身柱穴)為第1帶;第2帶起於風池穴,經肩上(肩井)至肩髑穴;第3帶同第2帶(對側);第4、第5帶為第3頸椎至第3胸椎兩側夾脊。
方法
運板技巧第2、第3帶必須加強肩井穴刮拭;第4第5帶需以刮板厚角作點、按、揉等複合性手法施治。必要時加拔罐(風門、肩井、肩偶)。
後背刮痧之肩胛環
肩胛環刮痧常與背、腰部保健刮同進行,此處易於出痧,故有“痧島”之稱,可用於治療包括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消化系統疾病、骨關節疾病、熱病以及經脈所行部位之區域性病證,因而肩胛環在整體療法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除防治上述疾病外,女人刮拭背部肩胛環還可加強背、腰部肌肉功能,防治背部疼痛、肋間神經痛及脊椎病變,有讓人體態優美的好處。
位置
縱五帶:從大椎穴至筋縮穴為第I縱行帶,兩側佗脊刮為第2、第3縱行帶,兩側膀胱經第1側線為第4、第5縱行帶。
橫八帶:第1胸椎至第9胸椎之肋間隙,沿肋間隙自然生理弧度橫向刮拭(視病情需要取帶之多少,不拘於8帶,臨床一般取3帶或4帶即可)。
方法
1、刮拭第1縱行帶督脈(背部正中線),刮到脊椎棘突及兩棘突間時手法宜輕柔,具體視患者胖瘦而定,切不可施以蠻力,以免傷及脊椎。
2、第2、第3縱行帶應貼骨刮,如遇結節、明顯壓痛點,應重點刮拭,運板由輕逐漸加重。第4、第5縱行帶應儘量拉長,見痧即止,可於出痧多處配以拔罐,效果更佳。
3、向兩側進行肋隙刮時,要求沿肋間隙自然弧度,由內向外刮拭,動作宜輕柔,刮拭面儘量拉長,一氣呵成為好。
後背刮痧之肩胛下環
肩胛下環部位是脾胃之氣輸注之處,是治療脾胃病的重要刮拭部位,女人刮拭背部肩胛下環具有補脾陽、益營氣、助運化、除水溼、調中和胃、化食消滯、扶中補虛、消脹除滿之功效。
位置
縱三帶:正中線(督脈經)自至陽穴起板刮至懸樞穴為第1縱行帶,第2、第3縱行帶從雙側隔俞穴起板刮至雙側三焦俞穴處,視症情決定,亦可增刮膀胱經在背部的第2側線諸穴(膈關至育門)。
橫六帶:從第7胸椎至第1腰椎之肋間隙,沿肋間隙自然生理弧度橫向刮拭。
方法
縱三帶之督脈經一帶要求輕柔手法刮拭,其他各帶可按平補平瀉手法刮拭。若症情需要,督脈經一帶可用刮板厚角點、按、挑刮諸棘突間。
後背刮痧之佗脊刮
女人背部採用佗脊刮對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具有明顯的效果,刮之可使某些疾病不藥而癒,另外佗脊刮還對脊柱、腰部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症)、第3腰椎橫突綜合徵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內臟病療效較好,因為“脊柱”"(督脈)與經絡、神經、體液關係十分密切,以脊髓為樞紐形成了內臟器官與體表面板區域之間的神經傳導聯絡,內臟器官一旦有病,往往可在同一節段脊髓所支配的面板區域內出現某種異常現象,如壓痛、凹陷、脫屑、紅暈等。
位置
自第1胸椎(亦可從頸夾脊颳起)起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0.5寸,單側計17穴,左右共34穴,加上頸夾脊一側7穴,兩側14穴,總共48穴。
方法
1、佗脊刮用刮板薄面前1/3或後1/3處,以輕柔手法刮督脈(棘突)行,瘦人宜用厚面刮拭,胖人可稍重刮拭。
2、用刮板薄面前1/3或後1/3處貼骨刮(沿棘突橫突邊緣),左右各刮一行,此時宜用平補平瀉手法作點、按、揉刮法施治。
3、用刮板薄面以平補平瀉手法刮足太陽膀胱經第1、第2側線。
4、用刮板厚角沿兩棘突間,由上而下一節一節地作螺旋式刮拭。
5、沿脊柱兩側,以腕力從上向下作來回擺動狀彈撥,此時患者有較強的酸脹、痠痛感,同時術者可聽到“噗噗”聲,及手下似有一根黏而韌之筋在隨板跳動,亦可稱之“理筋法”。該法刺激極強,應視病情、患者體質、耐受程度而隨時調整刺激量。應避免輕浮刮法。
開背時疼是因為堵嗎
可能是。
刮痧開背的時候出現疼痛感,一方面是刮痧板材質較硬,碰到人體骨骼肌肉出現的摩擦疼痛感,這屬於正常現象;另一方面被刮痧者其背部氣血不痛,有堵塞現象的話,開背時也會顯得格外疼;再一方面背部刮痧兼有治病保健、協診三項用途,如心俞、肺俞等部位有敏感之壓痛、凹陷、脫屑、出痧呈紫黑皰狀,則可能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感冒、氣管炎、咳嗽、或即將有心肺部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