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艾灸後的水泡
灸瘡是將我們身體裡的病邪祛除體外的一種表現,常表現為起泡甚至流膿。古代的疤痕灸出現灸瘡是很正常的,甚至有人一定要灸到流膿生瘡才認為能排除病邪達到效果。現代艾灸多用的是溫灸和懸灸,和原來的疤痕灸不同,灸花是溫灸和懸灸是可能出現的一種正常的邪氣外排反映。通常表現為區域性起小水泡,或水泡裡有少量膿液,因此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要太驚慌。
艾灸後起水泡是正常的嗎
施灸過量
艾灸時間太長,灸量過頭,對面板的刺激增強,就容易引起水泡,這種情況是不正常的,應該減少施灸的次數或縮短單次的艾灸時間。
排病反應
出現水泡也可能是疾病邪氣較重,發水泡是機體正氣恢復、祛邪除病的過程,所以這種水泡的出現有利於疾病的痊癒,這種艾灸後起水泡是正常的。
小水泡處理方法
如果灸後面板起了小水泡,一般小者可自行吸收,無需做特殊處理。注意保護好區域性的小水泡,避免衣服的摩擦,讓其自行吸收即可。
較大水泡處理方法
灸火一般較重,水泡也較大,容易發生灸瘡,可在充分消毒的情況下,用一次性注射器將水泡挑破或者用注射器將其抽乾,最後塗抹上燙傷膏即可,注意結痂期間保證區域性衛生,防止灸瘡感染化膿,待其結痂而愈。
化膿灸注意事項
如果是使用化膿灸,在就瘡化膿期間應當注意適當的休息,加強營養,保持區域性清潔,可以用紗布覆蓋以防止感染,待其自然癒合。
艾灸要注意什麼
1.在艾灸過程中要專心、堅持。艾灸是直接作用在面板上,所以在施灸時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引起副作用,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每個穴位主治的疾病也不同,所以在艾灸過程中要注意,穴位一定要找對,並且注意體位舒適、自然,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3.注意防火。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4.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以免身體受涼或者是中暑,同時要調節室內溫度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5.防止傷口感染。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區域性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防止傷口感染,加重病症。
6.掌握施灸的順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7.注意施灸的時間。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8.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9.防止暈灸。在艾灸的過程中出現了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的情況時,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臥,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鐘左右。
10.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對於面板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面板,又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