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脈炎的治療方案有很多,許多病人總是覺得自己治療的時候,沒有什麼好的 效果,就想要換方案,這樣的話,換來換去,沒有形成一個持續的治療,治療起來就沒有太大的效果。大家在治療的時候,一定要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1、約20%是自限性的,在發現時疾病已穩定,對這類病人如無合併症可隨訪觀察。對發病早期有上呼吸道、肺部或其他臟器感染因素存在,應有效地控制感染,對防止病情的發展可能有一定的意義。高度懷疑有結核菌感染者,應同時抗結核治療。
2、腎上腺皮質激素
激素對本病活動仍是主要的治療藥物,及時用藥可有效改善症狀,緩解病情。一般口服潑尼松每日1mg/kg,早晨頓服或分次服用,維持3~4周後逐漸減量,每10~15天減總量的5%~10%,以血沉和C-反應蛋白下降趨於正常為減量的指標,劑量減至每日5mg~10mg時,應長期維持一段時間。如用常規劑量潑尼松無效,可改用其他劑型,危重者甚至可大劑量靜脈衝擊治療,但要注意激素引起的庫欣綜合徵、易感染、繼發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症狀和胃腸道出血等不良反應,長期使用要防止骨質疏鬆。
3、免疫抑制劑
單純腎上腺皮質激素療效欠佳、或為增加療效和減少激素用量可用免疫抑制劑,最常用的藥物為:環磷醯胺、硫唑嘌呤和甲氨喋呤。危重患者環磷醯胺和硫唑嘌呤每日2mg~3mg/Kg,環磷醯胺可衝擊治療,每4周0.5~1.0g/M2體表面積。每週甲氨喋呤5mg~25mg,靜脈、肌肉注射和口服均可。新一代的免疫抑制劑,如:環孢黴素A、驍悉、來氟米特等尚無臨床大樣本報道,療效有待證實。嚴重病例會危機生命和造成健康的重大危害,現多認為大動脈炎一經診斷,應積極早日開始免疫抑制劑與激素的聯合治療法。即使臨床緩解,免疫抑制劑維持使用仍應持續較長時間,要注意藥物不良反應。
4、擴血管抗凝改善血迴圈
使用擴血管、抗凝藥物支援治療,能部分改善因血管狹窄較明顯病人的一些臨床症狀,如:地巴唑20mg,每日3次;妥拉唑林25mg~50mg、阿司匹林75mg~100mg,每日1次,雙嘧達莫潘生丁25mg,每日3次等。對血壓高的病人應積極控制血壓。
5、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
為大動脈炎的治療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目前已應用治療腎動脈狹窄及腹主動脈、鎖骨下動脈狹窄等,獲得較好的療效。
以上的方案,都是臨床上使用了 很多年的,具有相對較為顯著的療效,相信朋友們在看了我的介紹之後,在今後治療大動脈炎的過程中,不會再有想原來那樣幾種治療方法換來換去的情況出現了。在此希望這些知識對患者朋友們能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