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疑問:是否要加用消炎藥?
一位媽媽打電話告訴我,孩子的高熱已持續3天,服用了退熱劑體溫降至正常,幾個小時後又再度升高。“泰諾感冒糖漿”好像不大管用,問我是否應該加用消炎藥?
注:兩天前,這位媽媽剛帶孩子找我看過病,當時的檢查發現孩子只是鼻阻和嗓子輕度紅腫。血液化驗提示:白細胞為5.7×109/L,中性細胞佔41%,淋巴細胞佔56%,單核細胞佔3%。我告訴家長,孩子患了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並囑咐他們回家後讓孩子多喝水,服用“泰諾感冒糖漿”,如果孩子體溫超過38.5℃時應使用退熱劑。
由於家長希望加用消炎藥,所以約這位媽媽帶著孩子來到醫院複診。經再次檢查,發現孩子鼻阻基本好轉,嗓子仍是輕度紅腫。複查血液,白細胞降到3.8×109/L,中性細胞佔44%,淋巴細胞佔52%,單核細胞佔4%。這樣的結果說明,孩子是患了病毒感染,沒必要使用消炎藥。一天後,孩子體溫開始下降,2~3天后基本恢復正常。
例2.擔心:消炎藥會有副作用嗎?
孩子已經發熱一天多,父母帶他到醫院進行診治。
經檢查發現,孩子的嗓子明顯紅腫,扁桃體化膿。血液化驗提示:白細胞升高到16×109/L,中性細胞佔89%,淋巴細胞佔11%。這些說明孩子患了急性細菌性扁桃體炎,必須使用消炎藥治療。
可是,孩子的父母害怕消炎藥會有副作用。經過解釋,才同意接受消炎藥。3天后複診時,孩子體溫已降至基本正常,嗓子也開始消腫。
怎樣看待消炎藥(抗生素)的應用?
在上面的兩個例子中,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是消炎藥(抗生素)應用的問題。抗生素包含很多種,多以“…素”做為稱謂。大家最為熟悉的是青黴素。抗生素是抵抗或殺滅細菌的,但卻無法預防細菌感染、消滅病毒。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病毒感染時使用抗生素不起作用,但細菌感染時不使用抗生素又不行。所以,遇到呼吸道或其他部位感染時,首要問題是確定感染的病因。細菌和病毒是感染最常見的病因,區別細菌或病毒感染往往至關重要。一方面,不用抗生素可使細菌感染加重,發展成敗血症、腦膜炎更為麻煩,而濫用抗生素不僅給病人帶來不應有的損害,還會增加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削弱抗生素殺菌的能力。由此可見,及時確定感染性質相當重要。
取血檢查白細胞及其細胞分類是確定感染原因的最為準確最為快速的方法。急性高熱主要由感染所致,但在發熱的24小時內進行血液檢查不易判斷感染的性質。有時,孩子剛發熱幾小時就查血,並不易察覺白細胞的增高。白細胞增高是人體對細菌侵犯的一種反應。那麼,既然是“反應”自然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被察覺。這種“察覺”多指白細胞超過10×109/L(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10×109/L)。由於每個人白細胞的正常基線不同,只有當白細胞超過10×109/L才能達到共識的“察覺”水平。每個人的白細胞達到此水平的時間不同,所以感染後(一般指發熱後)至少24小時檢查白細胞對確定病毒或細菌感染才有幫助。
當然,僅憑藉一個白細胞數目不夠準確,在檢查白細胞數目時還要進行白細胞的分類。白細胞可分為中性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細胞、嗜鹼性細胞等。其中,細菌感染時中性細胞多增高,超過70%;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多增高,超過50%。如果在白細胞增高的同時存在中性細胞的增高,比較符合細菌感染,應選用抗生素治療;在白細胞“正常”或稍降低水平的同時存在淋巴細胞增高,比較符合病毒感染。
血液白細胞和分類檢查只能初步分析細菌或病毒感染,但不能確定是何種細菌或病毒。對於較為嚴重的感染則需進行感染區域性的分泌物培養、血液抗原或抗體的檢測以及培養等。一旦懷疑細菌感染,醫生多選用廣譜抗生素;而對於病毒感染,特別是呼吸道感染,則多選用針對流涕、咳嗽等症狀的藥物或清熱解毒等中藥。
建議
當孩子患有感染,特別是出現高熱時,要及時到醫院檢查。如果醫生建議進行白細胞及分類的檢查時,應積極配合。這樣可以有助於病因的初步確定,幫助醫生確定恰當的治療方案,使孩子得到儘快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