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止瀉
俗話說“藥食同源”,很多食物中也具有一定的藥物作用,像是蘋果、石榴皮、大蒜、胡蘿蔔等具有收斂止瀉、消毒殺菌的功效,可用於常見的腹瀉症狀。
1、煮蘋果
(1)原理:蘋果是鹼性食物,含有果膠和鞣酸,有吸附、收斂、止瀉的作用。
(2)做法:取蘋果1只洗淨,連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鹽,煎湯代茶飲。
2、焦米湯
(1)原理:焦米湯易於消化,它的碳化結構還有較好的吸附止瀉作用,是拉肚子的首選食品。
(2)做法:糯米30克(略炒),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白糖適量調服。
3、胡蘿蔔湯
(1)原理:胡蘿蔔呈鹼性,含有果膠,有使大便成形和吸附細菌及毒素的作用,所以腹瀉初期,效果不錯。
(2)做法:取鮮胡蘿蔔250克洗淨,連皮切成塊狀,放人鍋內,加水適量煎爛,去渣取汁喝,每日分2—3次。
4、薑茶飲
食材:綠茶6g、乾薑末3g。
做法:把綠茶、乾薑末都用開水沖泡悶10分鐘,作茶頻飲。
功效:主要針對於大便清稀,臭味不濃,腸鳴腹痛,發寒熱的急性腸胃炎腹瀉適用。
5、石榴皮飲
配方:石榴皮60克。
製法:將石榴皮洗淨,入鍋內,加適量水,煎至100毫升即可。
用法:每日服3次,連續服用1周。
功效:收斂止瀉。適用於赤白痢疾。
備註:上述食療方,需在專業的醫師指導下對症使用。
6、楊梅方
配方:幹楊梅30克。
製法:幹楊梅炒炭存性,研為細末。用法:每次3~ 6克,米湯送服。
功效:澀腸止瀉。適用於痢疾或消化不良、便溏腹瀉。
備註:炒炭存性——中藥炮製方法之一,是指將藥物炒至外部焦黑,裡面焦黃為度,使藥物表面部分炭化,而裡層部分還能嚐出原有的氣味。
7、大蒜茯苓飲
原料:蒜頭30克,茯苓20克。
製作:將蒜頭掰瓣去外皮,切碎,搗爛如泥糊。茯苓洗淨,曬乾或烘乾,研成極細末入鍋,加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煨煮成稠飲,飲將成時加蒜頭泥糊攪拌均勻即成。
用法:早晚分服。
功效:清腸殺菌,健脾利溼。適用於各種慢性腹瀉。
8、藿香艾仁飲
原料:藿香15克,薏苡仁30克。
製作:將藿香曬乾或晾乾,研成極細末與薏苡仁一同入鍋,加適量水煮成稠飲,繼續用小火煨煮片刻即成。
用法:早晚分服。
功效:祛暑清熱化溼。適用於各種慢性腹瀉,尤其適宜夏季飲用。
巧用暖寶貼
對於因腹部受涼導致的腹瀉症狀,可簡單的使用常見的暖寶貼貼於腹部,大約3分鐘後暖寶貼中含有的鐵、 蛭石、活性炭、食鹽、水等合成的混合物會在空氣中氧氣的作用下發生放熱反應,達到溫暖腹部的效果,這種受熱會在12-20小時內持續不斷地釋放熱,可有效的緩解治療因腹部受冷引起的寒性腹瀉症狀。
按摩法
1、下痢穴
定位:位於足拇趾第2趾中間向裡2釐米處,左右共2穴。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端頂住下痢穴,用力按壓5-6秒後抬起,過1-2秒後再按壓,如此重複15-20次,左右腳交替進行。
功效:下痢穴是治療腹瀉的特效經驗穴,出現腹瀉就應該立即按壓此穴,一般情況下,按壓後便意會逐漸消失,如果腹瀉嚴重,按壓後症狀也會減輕。
2、天樞穴
定位:位於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左右共2穴。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端或掌面按在天樞穴,稍用力下按並揉動3-5分鐘。
功效:天樞穴屬胃經,又為大腸之募穴,故既能治胃部疾病,又能治腸道疾病,加上天樞穴有十分顯著的雙向調節作用,既能止瀉,又能通便,所以按摩該穴位主要用於治療腹瀉,腹脹,腹痛,痢疾,便秘,胃痛,嘔吐等腸胃道疾病。
敷肚臍法治腹瀉
1、烏梅椒柏散
配方:烏梅、川椒、黃柏各3克。
做法:共研為細末,然後加鮮生薑適量,共搗製成糊膏狀,將藥膏攤在紗布上,敷神闕穴,外用膠布固定。一般用藥30分鐘臍腹有溫暖舒適感,症狀即可改善。若不愈,2~3日後可換藥再敷。
功效:適用於功能性腹瀉、急性腸炎、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及其他慢性腹瀉,中醫辨證屬寒性洩瀉者。
2、白胡椒薑黃散
配方:白胡椒6粒,炮乾薑、炒雄黃粉、肉桂、昊茱英各1克。
做法:上藥共研極細末。以脫脂藥棉將藥粉裡成小球狀,放在臍孔正中,以手按緊,外加膠布-塊敷貼。通常上午貼後下午瀉即止。
功效:適用於胃寒腹痛水瀉不止者。
3、大蒜方
配方:大蒜適量。
用法:將大蒜揭亂如泥,貼於兩足心及臍部,即可止痢。吃2~4瓣大蒜,效果更佳。
適應證:痢疾初起,突然腹痛,便意急迫,下痢赤白。
備註:此外用五倍子醋炒,研末後再用食醋調成糊狀敷臍,可治療久瀉。
艾葉泡腳法
艾葉性溫,味辛、苦,歸脾、肝、腎經,能入肝、腎經,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放入水中煎煮之後用於泡腳,可起到很好的溫經止痛、祛溼除寒的效果,對於因受冷所致的腹瀉治療非常有效,大概用艾葉泡腳10分鐘左右時,其有效成分會隨著下肢的血液迴圈慢慢到達全身,一般在睡前泡腳,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否則會導致下肢血液迴圈過多而腦供血不足,反而易出現失眠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