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步:補脾經150次
1、位置:拇指末節羅紋面。
2、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3、操作:將小兒拇指屈曲,沿著拇指的側面從指尖一直推到指根,稱補脾經。推100—300次。
4、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為每分鐘200~ 300次。
第2步:補大腸150次
1、位置:食指橈側(近拇指一側),自指尖至虎口(食指與拇指在手掌部銜接處)呈一直線。
2、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3、操作: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反之為清,稱清大腸,補大腸和清大腸統稱推大腸。此處選用補大腸,推100一300次。
4、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為每分鐘200—300次。此處一定要注意推的方向是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方向弄錯了治療效果可就不一樣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細哦!
第3步:板門推向橫紋200次
1、位置:在手掌大魚際部,從大魚際中點至腕橫紋呈一條直線。
2、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3、操作:用推法自拇指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推100—300次。
4、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為每分鐘200—300次。此處一定要注意推動的方向,這與治療作用有關,方向弄反了治療效果可就不一樣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細哦!
第4步:逆摩腹5分鐘
1、位置:腹部中間,肚臍周圍。
2、手法:摩法。以手掌或食、中、環指指肚附著於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關節連同前臂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形移動摩擦。以掌撫摩者稱掌摩法,以指撫摩者稱指摩法。
3、操作:用手掌或三指併攏按在腹部輕輕摩動,逆時針摩5分鐘。
4、要領:用力要輕柔適當,速度宜均勻協調,操作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指摩可稍輕快,掌摩可稍重緩。注意一定是逆時針摩動!
第5步:推上七節骨200次
1、位置:命門(第2腰椎下凹陷中)至尾椎骨呈一直線。(找到寶寶的胯骨,也就是叉腰摸到的骨頭,胯骨高點連線與脊柱相交的地方是第四腰椎,往上倒數2個就是第2腰椎了)。
2、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3、操作: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下向上做直推,稱為推上七節骨。反之,自上向下推,稱為推下七節骨。
4、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為每分鐘200—300次。此處一定要注意推動的方向是自下向上,這與補瀉有關,方向弄錯了治療效果可就不一樣了,因此一定要看仔細哦!
第6步:揉足三里50次
1、位置:膝關節外側間隙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
2、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
3、操作:用拇指按揉50 ~ 100次。
4、要領:操作時用力應輕柔而均勻,手指不要離開接觸的面板,應使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的揉動而滑動,不要在面板上摩擦,頻率為每分鐘200—300次。
第7步:症狀增加推拿手法
1、清胃經150次
症狀:寶寶會表現為腹痛脹滿,一痛就瀉,瀉後腹痛減輕,大便量多、酸臭,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有的會嘔吐酸餿,口臭,口渴,吃東西少,舌苔很厚。推拿時增加清胃經150次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節。
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操作:旋推為補,稱補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胃經,補胃經和清胃經統稱為推胃經。此處為清胃經,推100—300次。
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為每分鐘200一300次。
2、推三關200次
(1)症狀:寶寶會表現為大便清稀,有很多泡沫,腹痛腸鳴(能聽見肚子咕咕響),小便多,面色發白,手腳發涼。推拿時增加推三關200次。
(2)位置:在前臂橈側(拇指側),自腕橫紋上至肘橫紋上星一條直線。
(3)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4)操作:用拇指橈側(外側)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推100—200次。
(5)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為每分鐘200一300次。此處推的方向注意是從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3、捏脊5遍
(1)症狀:寶寶會表現為大便稀溏,大多在吃完飯以後洩瀉,瀉下的大便有未消化的食物,顏色淡不臭,飯量較小,精神疲憊。推拿時增加捏脊5遍。
(2)位置:大椎至尾骨端呈一直線。
(3)手法:捏法。常用於脊背部,又稱捏脊法。拇指在後,食、中指在前,三指同時用力拿捏面板,雙手交替捻動,緩緩前移。
(4)操作:從尾骨端一直捏到頸部大椎穴,每交替捻動3次,便輕輕用力上提1次,有時可聽到“叭叭”的響聲,捏3~5遍,至面板紅潤微充血而止。捏第一遍以及最後一遍的時候不用做上提的動作。
(5)要領:操作時捏起面板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而且不可擰轉,捏得太緊不容易向前捻動推進,捏少了則不易捏起面板。捻動向前時需做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4、補腎經200次
(1)症狀:寶寶表現為久瀉不止,食入即瀉,糞質清稀,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怕冷,四肢發涼,精神差。推拿應該增加補腎經200次。
(2)位置:在小指末節羅紋面。
(3)手法:推法。以拇指側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4)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腎經。推100~300次。
(5)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為每分鐘200—300次。
5、清天河水200次
(1) 症狀:開始表現為發燒、咳嗽、流清鼻涕等類似感冒症狀,同時伴有頻繁嘔吐,吐出胃內容物和奶汁,隨後24小時內開始出現腹瀉,少則一天數次,多則數十次, 大便稀薄,呈清水樣或蛋花湯樣,有時呈白色米湯樣,多無特殊腥臭味。小兒秋季腹瀉的推拿治療參照以上方法即可,伴有發燒的可以增加清天河水200次。
(2)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上至肘橫紋上呈一條直線。
(3)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線推動。
(4)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稱清天河水。推100—200次。
(5)要領:用力宜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為每分鐘200 ~ 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從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辯證治療
如患者症狀明顯,家長或推拿者較為有經驗的,可根據嬰幼兒病症表現來判斷腹瀉型別,然後對症推拿,可更快更有效的緩解治療腹瀉。
1、脾虛瀉
臨床表現:食後作瀉,消化不良,大便溏、色淡黃,重則完谷不化、腹脹不渴、面黃肌瘦、不思飲食等。
治則:健脾止瀉。
治法:揉外勞宮10分鐘,清補脾10分鐘,平肝5分鐘。
對症加減:有熱者加推天河水15分鐘。
重症:揉二人上馬10分鐘,清補脾10分鐘,清補大腸15分鐘。
2、寒瀉
臨床表現:腹痛腸鳴,洩瀉清澈,白水瀉或色綠,小便清白,面色淡白,口氣溫和。
治則:溫中止瀉。
治法:揉外勞宮20分鐘,清胃10分鐘,推天河水10分鐘。
3、傷食瀉
臨床表現:口噯酸氣,口渴惡食,腹熱脹滿,瀉時腹痛,瀉後痛減,小便赤澀,大便色黃白,臭如敗卵,或兼嘔吐。傷乳瀉者,大便色黃白,內有奶瓣,或呈蛋花樣。
治則:健脾助運化,止瀉。
重症:大便日十餘次,有脫水現象。
治法:運八卦10分鐘,清胃15分鐘,推天河水15分鐘,利小便10分鐘。
對症加減:腹痛重者加揉外勞宮10—15分鐘。
輕症:大便日5—6次。
治法:運八卦10分鐘,清胃15分鐘,推天河水15分鐘。
日久邪實兼體虛者,消化不良、便黃、脈滑無力者。
治法:運八卦10分鐘,揉二人上馬10分鐘,清胃10分鐘,推六腑10分鐘。
4、熱瀉
臨床表現:瀉時暴注下迫,大便色黃赤,瀉多黃水,有熱臭,口渴煩躁,腹痛身熱,溲少而黃,肛門灼熱。
治則:清熱止瀉。
治法:選擇一:推六腑15分鐘,清大腸15分鐘,清脾10分鐘,清胃10分鐘,下推七節骨1~2分鐘。
治法:選擇二:運八卦10分鐘,清胃10分鐘,推六腑15分鐘。
對症加減:推1—2次症見減輕,可酌情改用運八卦10分鐘,清胃15分鐘,推天河水15分鐘,平肝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