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執行新的診斷標準後,中國妊娠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加了。”參與起草衛生部《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楊慧霞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楊慧霞教授所說的新標準,是空腹血糖的診斷標準由以前的5.3毫摩爾/升降至5.1毫摩爾/升,口服75克葡萄糖後2小時血糖由8.6毫摩爾/升降至8.5毫摩爾/升(服糖後1小時血糖標準仍然維持10.0毫摩爾/升)。原來是必須有兩項達到或者超過這個標準可以診斷,現在是任何一項血糖超標就可以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使用這個新標準,中國整體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率也上升至10%以上,大概每10個孕婦就有一個“糖媽媽”。
妊娠期血糖增高不僅危害孕婦本身,還會對宮內發育的胎兒健康有影響,如早孕期高血糖可引起胎兒在宮內發育異常(胎兒畸形、生長受限、等)。另外,如果妊娠期糖尿病後期血糖沒有得到很好控制,就容易導致胎兒在宮內過度生長髮育,形成。這樣的胎兒不是提前成熟,而是肺發育成熟延遲,將來就容易有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
同樣,因為母親高血糖環境使得胰島細胞過度興奮,產生了很多胰島素,嬰兒在離開母體的高血糖環境後,胰島細胞還在興奮,因此一出生就容易發生新生兒低血糖。所以說,母親血糖控制得越不好,胎兒的併發症會越多。
控制
孕中晚期不一樣
在糖尿病診斷之後妊娠者,為糖尿病合併妊娠;在妊娠期間首次發現的糖耐量受損或糖尿病,稱為妊娠糖尿病。一般來講,前者絕大多數需要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而後者的多數患者可透過嚴格的飲食計劃和運動使血糖得到滿意控制,僅部分患者需要使用胰島素。關於如何控制孕期血糖,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趙維綱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每天多吃兩餐。孕期飲食控制要既能滿足孕婦和胎兒的營養需要,又要使血糖保持在正常範圍。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劉燕萍推薦,首先要少量多餐,將每日3餐改為5—6餐。為避免夜間低血糖發生,睡前可少量進食,如蛋白質含量高的雞蛋羹。
從孕中期(13周)開始,糖媽媽每天需要多攝取200千卡熱量。餐後的加餐通常佔正餐的1/3—1/5,粗糧豆類和全穀物應占到主食一半左右。牛奶和酸奶有助補鈣,可在加餐時食用。飲食應清淡低鹽,全天烹調油2—3湯匙,不能用澱粉和糖調味,儘量不要在外就餐和進食加工食品。
孕晚期,糖媽媽要增加蛋白質、鐵和鈣的攝取量。適量選用脫脂牛奶、魚、禽、瘦肉等,綠葉蔬菜和海帶也是鈣含量豐富的食物。
舒緩運動。糖媽媽宜選擇比較舒緩、有節奏的運動,如散步、緩慢的游泳、太極拳等。以散步為例,每天堅持30分鐘,能鍛鍊與分娩有關的肌肉群和心肺功能,為分娩做好準備。散步時注意抬頭挺胸,擺動雙臂,伸展胸廓,會陰部肌肉收縮,足跟先著地,步速由慢到快。千萬不能進行劇烈的運動,如跑步、球類運動、俯臥撐、滑雪等。運動管理需要進行全天的血糖監測,包括餐前和夜間。不過,有或早產傾向、血糖控制不佳、伴或妊娠中毒症、伴糖尿病變、伴糖尿病腎臟病變、身體遇到特殊不適時(如發熱等情況),不宜進行運動。
勤測血糖。糖媽媽一經診斷就需要進行自我血糖監測,最好每日測空腹血糖和三餐前後血糖4—6次,努力使血糖“達標”。同時,還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及時使用胰島素。胰島素不會影響胎兒。當飲食控制3—5天后血糖仍明顯“超標”時,需及時進行胰島素治療。
人群
大齡孕婦需當心
24周之後,準媽媽都要“喝糖水”、測血糖,接受妊娠糖尿病的篩查。現在,越來越多的準媽媽擔心過不去這道關。哪些準媽媽需要格外留意呢?專家介紹,以下人群在懷孕後需高度重視妊娠糖尿病的篩查:
1.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如果直系親屬中有糖尿病患者,那麼孕婦容易患妊娠糖尿病。
2.孕前超重或肥胖。當前國際上通常用體重指數(BMI)來判斷是否超重。BMI=體重(公斤)/身高(米2),結果≥24即為超重女性。
3. 年齡≥35歲。年齡超過35歲的大齡孕婦,患妊娠糖尿病的風險更高。
4.曾經有不明原因的、死產、流產史、巨大兒分娩史(生出孩子超過8斤)、胎兒畸形。
5.有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分娩史等。
產後
母子都要監測
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分娩之後,依然還要監測血糖。一方面是對媽媽的監測。分娩後如果血糖不佳,應儘快在醫生指導下將血糖調整到理想或正常範圍;如果分娩後血糖正常,則應在產後6周到醫院做葡萄糖耐量(口服75克葡萄糖OGTT)檢測,重新評估糖代謝情況並進行終身隨訪。因為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媽媽以後患糖尿病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
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新生兒的監測。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兒科主任童笑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在分娩前,媽媽已經將血糖控制好,則在分娩後不需對嬰兒做更多的檢查。如果分娩前血糖控制不佳,則需提防新生兒低血糖的發生。我們一般會在這種嬰兒出生後的1小時、3小時、6小時、12小時、24小時持續監測血糖,一直到血糖穩定後才停止監測。如果出現低血糖,須儘快喂糖水或持續靜脈注射葡萄糖液,以儘快消除低血糖的危害。”此外,還要監測嬰兒是否有紅細胞增多、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