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白喉病因的詳細解析

avatar 代巧醬吖
2.4萬 熱度 A+ A-
白喉桿菌侵襲上呼吸道粘膜後,在表皮上皮細胞內增殖。麻疹、猩紅熱、百日咳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對本病感受性增強。白喉桿菌外毒素為主要致病因素,由外毒素對粘膜的損害,

白喉桿菌侵襲上呼吸道粘膜後,在表皮上皮細胞內增殖。麻疹、猩紅熱、百日咳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對本病感受性增強。白喉桿菌外毒素為主要致病因素,由外毒素對粘膜的損害,導致纖維蛋白、壞死細胞及白細胞、細菌凝結而形成偽膜。偽膜可見於鼻、咽、喉、結膜、耳、外陰、面板破損處等部位。外毒素吸收可引起寒熱,頭身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狀。可併發休克、心肌炎、神經麻痺、中毒性腎病、支氣管肺炎以及肝臟、腎上腺皮質等臟器損害。  

中醫病因病機分析  白喉病屬溫病範疇,中醫學文獻中的“喉痺”、“喉風”、“鎖喉風”、“白蟻瘡”、“白纏喉”、“白喉風”等包括有本病。鄭梅澗 《重樓玉鑰》說:“白喉乃由熱毒蘊結肺胃二經,復由腸寒,下焦凝滯,胃氣不能下行,而上灼於肺,咽喉一線三地,上當其行,終日蒸騰,無有休息,以致腫且滯,潰見閉矣……”。  

白喉流行病學分析  

一傳染源  白喉桿菌是嚴格寄生於人的細菌,傳染原為病人和帶菌者。白喉病人在潛伏期末即有傳染性。不典型及輕症患者對白喉傳播更具危險性,健康帶菌者一般在總人口1%以下,流行時可達10~20%。由於抗生素的應用,恢復期帶菌者帶菌時間大大縮短,約90%的病人在4天內細菌消失。  

二傳播途徑  主要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透過被汙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及手帕等傳播。偶有透過汙染牛奶而引起流行的報道。亦可透過破損的面板和粘膜受染。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易感性的高低取決於體內抗毒素的量。兒童易感性最高;新生兒透過胎盤及母乳獲得免疫力,到1歲時幾乎全消失。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易感性逐漸增高。由於白喉預防接種的廣泛開展,兒童免疫力普遍增強,疾病高發年齡後移。患病後可獲得永續性免疫,偶有數次發病者。  

人體對白喉的免疫力,決定於血中抗毒素水平。血清中含有0。01mg/L即有保護作用。既往採用錫克試驗來判定人體對白喉有無免疫性。錫克氏試驗陰性,表示機體對白喉感染有免疫性,如為陽性,表示對白喉感染無免疫力。由於該法煩瑣,已被靈敏、簡便的間接血凝試驗及ELISA法所取代。瞭解人群抗毒水平,有助於預測白喉流行之可能程度,亦可測知預防的效果。  

白喉的病理變化  

白喉的病變分為區域性假膜性炎症及外毒素引起的毒血癥兩方面。白喉桿菌侵入咽部粘膜後即在粘膜表層組織中生長繁殖,一般不引起菌血症。白喉桿菌產生的外毒素為致病的主要因素,該毒素有A、B兩個片段,B片段無直接的毒性,但當它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A片段即進入細胞內,從而對細胞發生直接致死作用。其病變表現為區域性粘膜上皮細胞壞死,並逐漸擴大融合,同時可見區域性粘膜血管擴張充血,大量纖維蛋白滲出。滲出的纖維蛋白與壞死細胞、白細胞和細菌凝結在一起,覆蓋在破壞的粘膜表面,形成該病的特徵性假膜。假膜一般為灰白色,有混合感染時呈黃色或汙穢色,伴出血時呈黑色。假膜質地緻密,開始薄,繼之變厚,邊緣較整齊,不易脫落,用力剝脫時可出血。假膜形成處及周圍組織呈輕度充血腫脹。假膜可由扁桃體向咽峽、鼻、喉、氣管、支氣管等處擴充套件,鼻咽、氣管處的假膜易於脫落造成呼吸窒息。假膜範圍愈廣泛,毒素吸收量愈大,中毒症狀亦愈重。如毒素只吸附於細胞表面,可為抗毒素所中和,若已進入細胞內,則不能被抗毒素中和。

釋出於 2021-02-15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