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驚厥如何鑑別診斷?

avatar 兩儀德澤
2.4萬 熱度 A+ A-
1.新生兒期:驚厥發作往往不典型, 須與以下現象或疾病相鑑別。①震顫:新生兒期常表現有全身或區域性的快速顫抖,類似於陣攣樣運動,可由突然的觸覺刺激誘

1.新生兒期:驚厥發作往往不典型, 須與以下現象或疾病相鑑別。  ①震顫:新生兒期常表現有全身或區域性的快速顫抖,類似於陣攣樣運動,可由突然的觸覺刺激誘發,輕柔改變體位可使震顫減弱或消失,這種運動不伴有異常的眼或口、頰運動,這種震顫是新生兒運動反射發育不完善的表現,一般在生後4~6周消失。小於胎齡兒、母親有糖尿病的低血糖新生兒或母親孕期服用某些鎮靜藥的新生兒也可出現震顫。而驚厥的幅度大小不等、低頻率、無節奏抽動,不受剌激影響, 並常伴有異常的眼或口、頰運動。兩者較容易區別。  ②活動睡眠期出現的眼球轉動及呼吸不規則:正常新生兒的睡眠, 約有一半時間處於活動睡眠期。常在入睡開始或將近覺醒時出現,眼球在合攏的眼瞼下轉動,有節奏的嘴動,面部微笑或怪相,頭部和肢體伸展或扭動,但在清醒後這些動作都消失並不再出現,故與驚厥易於區別。難於區別時,可藉助於腦電圖檢查,活動睡眠期的腦電波正常。  ③良性新生兒睡眠肌陣攣:生後1個月內起病,肌陣攣主要累及前臂和手,也可累及足、面部、軀幹或腹部肌肉。多數出現在NREM期睡眠,REM期少見,偶可為聲音等刺激誘發。肌陣攣可為雙側、區域性或多灶性,抽動有節律或無節律,常以1~5次/s的頻率成串出現,持續數秒。此種成串的肌陣攣性抽動可在睡眠中反覆出現,持續20~30分鐘,或長達90分鐘,可被誤認為驚厥持續狀態。神經系統檢查及腦電圖是正常的。偶有家庭史。症狀在出生2個月之後減輕,6個月之前消失。長期預後良好,不需治療。  ④早產兒呼吸暫停:這種呼吸暫停一般持續20s或稍久,常伴有心率減慢,而由於驚厥的呼吸暫停則心率一般保持原狀,並不減慢。  2.嬰幼兒期和兒童期:驚厥須與其他發作性疾病相鑑別。  ①癔病性抽搐:見於年長兒,女多於男,有情感性誘因,可表現為驚厥,常呈強直性,持續時間較長,不會發生跌倒和跌傷,無舌咬傷和大小便失禁,面色無改變,不發紺,心率、脈搏、呼吸、血壓正常,眼球活動正常,瞳孔不擴大,對光反射正常, 意識不喪失,無發作後睡眠,腦電圖示正常。用精神暗示療法能終止發作,而周圍有人圍觀時不易停止發作。在情感因素下有再發傾向。應注意觀察發作時表現,排除器質性疾病後謹慎診斷。  ②暈厥:神經性暫時性腦血流減少可致暈厥,多在疲倦、神經緊張,受恐嚇等情況下發生,特別是突然站立時發生。發作時面色蒼白、出汗、手腳發冷、心跳緩慢、血壓下降、意識短暫喪失, 甚至短暫肢體發硬、痙攣, 平臥後常會迅速清醒,持續時間較短。  ③屏氣發作:常因情緒反應引起,多在6~12個月齡起病,大多在3歲後消失。發作前先有啼哭, 後有屏氣、呼吸暫停、發紺,甚至短暫強直或陣攣,發作1min左右自然終止,呼吸恢復,發紺消失,並再啼哭,隨後入睡,發作頻度不一,腦電圖無異常。有發作先兆者,轉移注意力後可中止發作。部分患兒年長後可發生暈厥。  ④情感交叉腿綜合徵:指發作性兩腿交叉摩擦,同時面頰潮紅、出汗、雙眼凝視、會陰部有分泌物,帶有性色彩,常使家長極為恐慌。一般發生在睡前或剛醒後,也可白天發生,發作時將小兒注意力轉移到有興趣的方面去,能夠中止或減少發作。有時會陰部搔癢或蟯蟲病為其發作誘因。腦電圖無特異性異常。一般這些症狀僅持續一段時間,能自行緩解,年長後大多停止發作。個別病人日後可能出現行為問題。  ⑤抽動障礙:主要特點是經常出現不自主重複快速痙攣,常見眨眼、面肌抽動及頸、肩、上下肢侷限性抽動。精神緊張刺激是促發因素。有意識地控制可暫停,睡眠時消失。發作時意識始終清楚,抽動發作時不會出現跌倒,腦電圖無異常。

釋出於 2021-01-01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