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養生最重食補,有所謂“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在《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講到,“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孔子的飲食觀念中,有“不時不食”的講究,是非常正確的。對於現代人來說,除了不吃那些反季節的“不時”食物外,不應在某個季節食用的食物也應少吃。
牛肉紅棗湯
材料:牛肉250g,紅棗20g,精鹽、料酒、薑片、味精各適量。
做法:牛肉洗淨切小塊;紅棗洗淨。將牛肉塊,紅棗同人砂鍋,加清水適量,放人料酒、薑片,燉至牛肉熟爛,加入精鹽和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
天麻燉烏雞
材料:烏雞1只(約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薑片5g,料酒10g,精鹽適量,香菜段少許。
做法:烏雞放入冷水中,燒開,焯去血沫;中藥洗淨,放入雞腹中,用線縫好口。把烏雞放人砂鍋內,加入薑片、料酒和適量水,燒開後用小火燉約1小時,放精鹽再燉約20分鐘至材料熟爛,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烏雞舒經活血、調節內分泌等功效,對老年女性大有益處。天麻、川芎、茯苓對的頭昏、、等,均有輔助治療之效,既能平肝熄風止痛,又能滋養鎮靜安神,與烏雞等配合,補虛作用頗為明顯。
人參雞
材料:人參須15g,炙甘草7g,當歸10g,川芎7g,黃精50g,紅棗15g,黃芪30g,生薑五片,烏骨雞半隻,麻油及酒適量。(4-5人份)
做法:將全部藥材放入紗布袋中,鍋內燒熱麻油,炒香薑片及雞塊,加入藥袋、適量水及米酒,先以大火煮滾,撈除浮沫後改為小火,燉煮約1小時,取出藥袋,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溫補氣血,適用於氣血兩虛,常見面色蒼白、疲倦無力、胸悶胸痛、動則益喘、目糊、四肢冰冷、大便稀軟等,常食此方,可強心消脂,增強抵抗力,減少。
備註:口乾舌燥或便幹者加麥冬一兩;關節痠痛者加杜仲五錢。
清燉明目玉竹鴨
材料:枸杞50g,菟絲子15g(布包),玉竹25g,鴨半隻,蔥、姜、鹽及米酒適量。(3人份)
做法:將所有材料放入鍋內隔水清燉,燉熟後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滋補肝腎之陰;適於腰痠頭暈、煩躁不安、潮熱盜汗、烘熱汗出、手足心熱、大 便乾結、尿少尿赤等屬於肝腎陰虧者。
強心紅豆湯圓
材料:新鮮山藥500g,紅豆250g,葛根30g,荷葉30g,適量小湯圓及紅糖。(6人份)
做法:山藥削皮洗淨,切成丁塊備用;葛根及荷葉放入藥袋中,將紅豆及藥袋放入鍋中,加水浸泡一小時,開大火煮滾,轉為小火,煮熟後加入山藥,再煮約五分鐘,去除藥袋,最後加入紅糖及煮熟之湯圓,即可食用。
功效:補肺益氣,補血強心,健脾補腎,溫中散寒,利水消腫;適於疲乏無力,頭暈目眩,胸悶氣短,面浮肢腫,等症屬氣虛血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