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熱病毒EHFV屬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漢坦病毒屬Hantavirus,HV,現統稱漢坦病毒HV。本病毒為有膜RNA病毒,形態有圓形,卵圓形和長形三種,病毒核心為基因組RNA和核殼,外層為脂質雙層包膜,表面是糖蛋白,直徑70~210nm。
流行性出血熱的症狀: 出血熱早期症狀主要是發熱、頭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極易與感冒混淆,造成誤診而延誤病情;不少患者由於出現發熱、頭痛、尿少、水腫等症狀而被誤診為急性腎炎或泌尿系統感染;部分患者可有噁心、嘔吐或腹瀉等症狀而被誤診為急性胃腸炎;少數患者有發熱、畏寒、頭痛、乏力症狀,面板粘膜有出血點,或白細胞數增高,與敗血症非常相似。 一、發熱期:主要表現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細血管損害引起的症狀。 大多突然畏寒發熱,體溫在1~2日內可達39~40℃,熱型以弛張熱及稽留熱為多,一般持續3~7日。出現全身中毒症狀,高度乏力,全身痠痛,頭痛和劇烈腰痛、眼眶痛,稱為“三痛”。 二、低血壓期: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一般在發熱4~6日,體溫開始下降時或退熱後不久,患者出現低血壓,重者發生休克。 三、少尿期:少尿期與低血壓期常無明顯界限。 四、多尿期:腎臟組織損害逐漸修復,但由於腎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以致尿量顯著增多。 五、恢復期: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復,尿量減至3000ml以下時,即進入恢復期。尿液稀釋與濃縮功能逐漸恢復,精神及食慾逐漸好轉,體力逐漸恢復。 流行性出血熱併發症: 一、腔道出血、 嘔血,便血最為常見:可引起繼發性休克,腹腔出血,鼻腔和陰道出血等均較常見。 二、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包括髮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樞神經而引起腦炎和腦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礙,電解質紊亂和高血容量綜合徵等引起的腦水腫,高血壓腦病和顱內出血等,可出現頭痛,嘔吐,神志意識障礙,抽搐,呼吸節律改變或偏癱等,CT檢查有助於以上診斷。 三、胸腔積液和肺不張:普馬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熱多見,Kanerva對125例PUUV引起的HFRS患者進行檢查,發現28%的患者存在胸膜積液或肺不張,而肺水腫罕見,這些患者均有較明顯的低蛋白血癥,因而認為毛細血管漏出及炎症可能是肺部異常的原因。 四、繼發感染:多見於少尿期和多尿早期,以肺部和泌尿系感染以及敗血症多見,為免疫功能下降和導尿等操作所致,易引起繼發性休克而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