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從醫學上說,是指單鈉尿酸鹽沉積於骨關節,腎臟和皮下等部位,引發的急慢性炎症和組織損傷,與嘌呤代謝紊亂及尿酸排洩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屬於代謝性風溼病範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痛風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致病,繼發性痛風主要由於腎臟疾病致尿酸排洩減少,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放療致尿酸生成增多等多種原因所致。從流行病學講,痛風見於世界各地,我國痛風的患病率較以往有所增加,可能與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就比如餐桌上的大魚大肉增加。
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大魚大肉消化後會產生大量的嘌呤物質,對嘌呤代謝有障礙或缺陷者就容易引起嘌呤在體內堆積,易導致痛風。
從營養學角度看:大多數食物都含有嘌呤成分,但是各種食物中的含量不同,恰恰大魚大肉中的嘌呤含量相對較高。
那麼從營養學角度,該如何解決飲食問題呢?
對於沒有患痛風者就要有預防意識,為了身體健康,少大魚大肉,加強身體鍛鍊,提倡均衡膳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對於痛風患者又該怎樣建立合理飲食呢?急性期:1,應當選擇低嘌呤飲食,每日攝入量在150mg以內,禁食含嘌呤高的食物,比如動物內臟,魚類,豆類,濃湯,菌藻類等;2,限制能量 ,適當增加運動;3,蛋白質和脂肪:每日供給蛋白質40-65g為宜,宜選擇牛奶,雞蛋,不宜選擇肉類,魚類,禽類。減少脂肪攝入量。4,維生素和礦物質:供給充足的B族維生素的維生素C,增加蔬菜水果供給量;5,水分:每日飲水2000ml以上,因為充足水分可以加速尿酸排洩。慢性痛風:可以適當放寬嘌呤攝入量的限制,可以適量選擇魚與肉,儘量選擇含嘌呤較少的食物。
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預防痛風的發生。我們要吃出健康,而不是吃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