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阿司匹林咋吃能防癌

avatar 天際波光
2.5萬 熱度 A+ A-
文_石悅自1897年問世以來,阿司匹林的傳奇就從未完結。若以50 mg藥片計算,全球每年消耗阿司匹林將超過1000億片,無怪乎它在1950年就以

文_石悅

自1897年問世以來,阿司匹林的傳奇就從未完結。

若以50 mg藥片計算,全球每年消耗阿司匹林將超過1000億片,無怪乎它在1950年就以“銷量最高的藥物”入選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西方電影和小說中,酒後一片阿司匹林簡直成為了硬漢的一種標誌。

這種消炎鎮痛的白色藥片,脫胎自古埃及人的藥方柳樹皮粉末,換骨於拜耳公司年輕的化學家霍夫曼(Felix Hoffman)。將柳樹皮中的活性成分探明之後,霍夫曼也注意到了柳苷、水楊酸、水楊酸鈉的鎮痛效果,但它們味道苦澀,對胃的傷害也很大。因此,他給水楊酸加了一個乙醯基團降低酸性,讓它不會“燒心”,這就是乙醯水楊酸。為了方便商業推廣,拜耳選用了“乙醯”的首字母A和繡線菊(這種植物含有天然的水楊酸)的前幾個字母spir,加上字尾in,便生成了Aspirin這個路人皆知的名字。

一個世紀之後,英國人傑弗里斯(Diarmuid Jeffreys)把它的歷史寫成了一本《阿司匹林傳奇》。直到今天,人們對它的興趣卻絲毫沒有減弱,僅每年發表的相關科學文獻數量就達2.5萬篇。

從1980年代起,阿司匹林就不只是拿來對付頭疼腦熱的居家藥品了,它的使用範圍已經逐步擴大到了預防、、靜脈,甚至一部分和阿爾茲海默症(老年性)。

阿司匹林能夠阻止血小板黏結形成阻塞,因此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對於有此類家族病史的老年人,以及患者尤其有效。近十年來,又有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證據表明,阿司匹林還能預防多種癌症,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結論,讓科學界終於對此有了機理層面的一種解釋。

DNA的保護傘

“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體抗炎藥,是非常廉價的常用藥,它們能夠透過降低非正常細胞中的基因突變頻率來預防癌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綜合癌症中心的成員梅利博士(Carlo Maley)說。他領導的這項研究,已於今年6月13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上。

梅利致力於研究腫瘤在人體中的演化過程。他跟蹤了13名巴洛氏食道症患者,時間從6至19年不等。巴洛氏食道症(Barrestt’s esophagus)是食道細胞病變的一種症狀,有很低的機率演變為食道癌,因此也被稱為“癌前狀態”。在這種“交叉觀察”的實驗設計中,一些患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持續數年,然後停藥;另外一些之前不吃阿司匹林的患者則從零開始服用。

梅利採集了患者在不同時間點的活體組織樣本,而後進行了突變率分析。他發現,實施阿司匹林療法的患者,出現新突變的速率,比對照組患者要慢10倍。“這是科學家第一次耗費了超過10年的時間,對患者體內的癌前組織進行全基因組突變率測量,也是第一項有關阿司匹林對突變率影響的評估。”梅利這樣評價自己的研究。

在以往的探索中,科學家已經明確了這一事實:癌細胞累積突變的速率比正常細胞快。同一個腫瘤中,不同的細胞組織會產生各種突變,其中的關鍵突變最終使得腫瘤細胞增長失控。並且,產生關鍵突變的細胞一直處於變化中,這正是癌細胞具有耐藥性的根源。這些現象給了梅利很大的啟發。

為了進一步解釋他的實驗結果,梅利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阿司匹林能夠降低突變率,正是因為它能減輕炎症。近些年來,炎症作為免疫系統的應答反應,已被視為癌症的重要特徵。梅利認為,減緩炎症能夠使癌前組織更少產生損害DNA的氧化劑,並且能夠抑制刺激細胞生長的訊號。

當然,梅利也強調,這只是一項非常小型的研究,目前並沒有在更廣泛的人群中得到重複驗證。他計劃繼續研究巴洛氏食道症和,並將實驗擴充套件到。對梅利來說,與消滅腫瘤細胞相比,阻止或減緩細胞增殖及突變也許是更為優越的手段。

“腫瘤細胞具有強大的變異能力,它們會在藥物治療中不斷進化。現有的癌症藥物療法在很多情況下,反而會促進其他更難以治療的癌症形成。”

“抗癌”劑量無法確定

事實上,阿司匹林防癌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2011年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一份涉及八項臨床試驗的統計分析,就是一項典型的研究。牛津大學的羅斯維爾(Peter Rothwell)教授發現,在四年中每日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相比服用安慰劑,患癌死亡的機率低了44%。其中,最為顯著的是消化道癌症,包括、食道癌、等。

羅斯維爾之所以對他的結論深信不疑,是因為其中包含了三項跟蹤時間長達20年的臨床試驗,而這幾項試驗也和最終統計結果保持一致。羅斯維爾認為,“如此大量的資料令人無法忽視。至少,在結合其他早期篩查的手段下,阿司匹林對預防直腸癌是高度有效的。”

羅斯維爾的觀點並非孤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哈里斯博士(Randall Harris)也相信非甾體抗炎藥的防癌作用,在他發表於2003年的研究中,有規律服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五年以上的婦女,的發病率會顯著降低。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也有科學家認為,推廣全民服用阿司匹林預防癌症還為時過早。美國癌症協會的藥物流行學主任雅各布斯(Eric Jacobs)的態度非常謹慎,“可能的副作用也必須得到重視,即使是每日服用低劑量的阿司匹林,也會顯著提高的機率,儘管這不如癌症那麼引人注意。”

目前醫學界對於阿司匹林防癌的共識是,在進一步推廣之前,有這麼幾個問題需要明確回答:應當在什麼年齡服用,服用年限是多久,劑量如何控制。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合理劑量的確定。羅斯維爾建議每日服用較低劑量(81mg),哈里斯則表示,每次服用高劑量(325mg),每週服用至少兩次,同樣能達到很好的預防效果。2009年哈佛大學的陳志輝(Andrew Chan)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志》(JAMA)上的研究則顯示,對於預防直腸癌,阿司匹林服用劑量越高,癌症發病率降低就越明顯。在他的研究中,每日服用劑量甚至達到了300mg。

通常,臨床試驗才是提供合理劑量資訊的最佳途徑。然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烏馬爾(Asad Umar)抱怨說,有關阿司匹林防癌的大型研究越來越難以操作,其一是以死亡率為落點的研究耗時太長,其二則是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已有服用阿司匹林習慣。如此一來,想要找到足夠多不吃阿司匹林的人來做空白對照,就成了一個難題。

結合了基因檢測技術,陳志輝今年6月剛剛發表在同一刊物上的論文又有了新發現:阿司匹林對直腸癌的預防效果,取決於BRAF基因的變異。口服阿司匹林對於BRAF突變陰性的人,能夠把患直腸癌的風險降低27%;而那些擁有BRAF突變的人群,吃不吃阿司匹林似乎沒有太大區別。

BRAF基因能夠編碼一種絲氨酸特異性激酶,參與調控細胞生長、分化和凋亡過程。多種惡性腫瘤,如惡性、直腸癌、肺癌、胰腺癌等,均存在不同比例的BRAF突變。和好萊塢女星茱莉利用BRCA基因檢測,預知乳腺癌的患病機率類似,這種突變檢測作為預測某些癌症的重要參考,也正在變得常規化。

目前看來,無論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還是預防癌症,每天一片阿司匹林都並非人人適合;比如,不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以及有胃腸道出血或中風性出血的患者,就不應該服用。尤其對於癌症預防,目前並沒有任何醫學組織釋出相關的建議和指南。在靈藥和癌症的糾葛進一步明確之前,遵從醫囑才是最為明智的做法。

更多藥品知識歡迎進入新浪健康藥品庫。

釋出於 2021-01-19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