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佝僂病的症狀體徵有哪些

avatar 慈悲谷青
2.7萬 熱度 A+ A-
我們都聽說過佝僂病這種疾病吧,它給我們孩子的成長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傷害,很多的人不知道在生活中要怎樣預防佝僂病出現,也不知道它常見的症狀都有哪些,我們為了方便大家

我們都聽說過佝僂病這種疾病吧,它給我們孩子的成長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傷害,很多的人不知道在生活中要怎樣預防佝僂病出現,也不知道它常見的症狀都有哪些,我們為了方便大家,就一起來看看佝僂病的症狀體徵有哪些吧,看看下面的介紹。

1.佝僂病

1症狀:主要為精神神經症狀見於佝僂病的活動初期和極期。小兒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夜驚、夜哭、多汗,由於汗水刺激,睡時經常搖頭擦枕,以致枕後脫髮枕禿。隨著病情進展,出現肌張力低下,關節韌帶鬆懈,腹部膨大如蛙腹。患兒動作發育遲緩,獨立行走較晚。重症佝僂病常伴貧血、肝脾腫大,營養不良,全身免疫力減弱,易患腹瀉、肺炎、且易成遷延性。患兒血鈣過低,可出現低鈣抽痙手足搐搦症,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出現面部及手足肌肉抽搐或全身驚厥,發作短暫約數分鐘即停止,但亦可間歇性頻繁發作,嚴重的驚厥可因喉痙攣引起窒息。

2骨骼改變:隨著病情進展,出現骨骼改變,多見於佝僂病活動極期。骨骼的改變與年齡、生長速度與維生素D缺乏程度等因素有關:

①頭部顱骨軟化多見於3~6個月嬰兒,以枕骨或頂骨為明顯,手指壓迫時顱骨凹陷,去掉壓力即恢復原狀如乒乓球感覺;6個月後顱骨增長速度減慢,表現為骨膜下骨樣組織增生,額骨、頂骨隆起成方顱、嚴重時尚可呈十字顱、鞍狀顱。此外尚有前囟遲閉,出牙遲,齒質不堅,排列不整齊。

②胸部兩側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呈鈍圓形隆起稱“肋串珠”,以第7~10肋為顯著;肋骨軟化,受膈肌牽拉,其附著處的肋骨內陷形成橫溝稱為赫氏溝;嚴重佝僂病胸骨前突形成雞胸;胸骨劍突部內陷形成漏斗胸,由於胸部畸形影響肺擴張及肺迴圈,容易合併重症肺炎或肺不張。以上畸形多見於6個月~1歲嬰兒。

③脊柱及四肢可向前後或側向彎曲。四肢長骨幹骺端肥大,腕及踝部膨大似“手鐲”“腳鐲”,常見於7~8個月,1歲後小兒開始行走,下肢長骨因負重彎曲呈“O”形或“X”形腿。“O”形腿凡兩足靠攏時兩膝關節距離在3cm以下為輕度,3cm以上為重度。“X”形腿兩膝靠攏時兩踝關節距離及輕、重判定標準同“O”形腿。

早期輕型佝僂病如能及時治療,可以完全恢復,不留下骨骼畸形。重型至恢復期可遺留輕重不等的骨骼畸形,如方顱、雞胸、“O”形或“X”形腿,大多見於3歲以後。

2.其他臨床型別

1先天性佝僂病:多見於北方寒冷地區,發病率為16.4%。本病多見於早產兒、多胎、低體重兒、冬春季出生嬰兒。母孕期有維生素D缺乏史,缺少動物性食品,少見陽光;或孕婦體弱多病,患肝腎或其他內分泌疾病。孕婦經常發生手足搐搦,腓腸肌痙攣、骨痛、腰腿痛等症狀,重者可有骨軟化病。新生兒臨床症狀可不明顯,部分有易驚,夜間睡眠不安、哭吵。體徵以顱骨軟化,前囟大,直通後囟,顱骨縫寬,邊緣軟化為主,胸部骨骼改變如肋軟溝、漏斗胸較為少見。X線檢查腕部正位片是診斷本病的主要依據,先天性佝僂病顯示典型佝僂病變化。血液生化改變僅能供診斷參考。

2晚髮型佝僂病:多見於北溫帶地區。好發於冬末春初季節,5~15歲兒童。日曬不足,維生素D攝入不足,與生長速度較快或有身高劇增等因素有關。臨床表現行走乏力、下肢疼痛,尤其是膝、踝關節或足跟痛,常訴腓腸肌痙攣。此外,尚有多汗、睡眠不安等症狀。病程長者可有下肢變形“O”形或“X”形腿,少數可見肋外翻或雞胸等胸廓畸形。實驗室檢查顯示25-OHD降低30金氏單位,血鈣、血磷降低。X線腕部攝片可顯示輕重不等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變化。根據實驗室與X線檢查可除外生長痛、風溼病、類風溼病等。

佝僂病的症狀體徵有哪些我們都很清楚了吧,在生活中我們要有合理的飲食,在飲食上如果多加註意的話,佝僂病才會慢慢的康復,我們在生活中多加註意,不要讓佝僂病給我們帶來嚴重的傷害,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註意,祝大家早日康復!

釋出於 2021-02-22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