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現心力衰竭、休克、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心律失常、心臟破裂、心室室壁瘤、血栓形成與栓塞、梗死後綜合徵、梗死延展等併發症。下面分別進行介紹:
1.心力衰竭 是急性心梗常見而重要的併發症之一。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為20%~40%,住院期總的病死率在10%~17%。可見急性左心衰、急性右心衰。自推廣應用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後,急性左心衰的發生率已逐漸減少,佔心肌梗死患者的10%~20%。19:43:56
2.休克 心源性休克係指直接由心室泵功能損害而導致的休克綜合徵,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嚴重的併發症。AMI時由於喪失大塊具有收縮功能的心肌而引起心肌收縮力減弱,心排血供能顯著降低,可併發心源性休克。國外文獻報道,急性心肌梗死併發心源性休克的發生率為6%~8%。近些年來,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由於可及時發現致命性心律失常並給予有效的治療,死於心律失常者大大減少,心泵衰竭已成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3.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 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總髮生率可高達50%,但乳頭肌整體斷裂極少見,這主要因為乳頭肌的血液供應差,常有慢性缺血小梗死灶,存在較多的纖維瘢痕,故不易發生完全斷裂。多數發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後1周內。
4.心律失常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各種併發症中,以心律失常發生率最高。按起病後3天監測結果,發生率高達90%以上,多發生於起病24h內。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見,尤以左冠狀動脈前降支病變為突出。竇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在下壁或老年AMI時發生率高。
5.心臟破裂 心臟破裂最常發生於心室遊離壁,其次是室間隔穿孔,而乳頭肌斷裂極少見。在AMI患者中發生心室遊離壁破裂同時併發室間隔穿孔或乳頭肌斷裂情況非常罕見。心臟破裂是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室遊離壁破裂是心臟破裂中最常見的一種,約佔心臟破裂的90%。常見於AMI發病後5天內,尤以第1天內最為多見。常發生於初次急性透壁心肌梗死,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
6.心室室壁瘤 心室室壁瘤是ST段抬高性AMI中較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室壁瘤見於12%~15%的AMI存活的患者。近年來,隨著對心血管檢查技術的飛速發展,如無創二維超聲心動圖、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磁共振成像術及有創性左心室造影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對心肌梗死併發室壁瘤的臨床檢出率。其發生率因檢查方法的不同而異,從3.5%~38%差別較大。心室室壁瘤就是梗死區壞死的心室壁呈瘤樣的向外膨出,在心臟收縮期更為明顯。
7.血栓形成與栓塞 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併發症之一,主要指左心室附壁血栓。血栓在Q波性心肌梗死中,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的患者中常常發生。未用抗凝療法的AMI患者中約20%有附壁血栓。前壁心肌梗死的血栓發生率高至40%,累及左心室心尖部的大面積心肌梗死患者血栓發生率高達60%。據多個研究資料顯示有附壁血栓形成的患者,其體迴圈栓塞的機率為4%~6%。栓塞最常見的部位是腦血管和肢體血管。
8.梗死後綜合徵 梗死後綜合徵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種少見的併發症,發生率為3%~4%。早在1956年就由Dressier所描述。梗死後綜合徵可能是機體對壞死心肌組織的一種自身免疫反應。其多發生在AMI後2~3周或幾個月內,並可反覆發作,偶見於心肌梗死後1年以後的患者。典型的臨床症狀為突然起病,發熱,體溫一般在38~39℃,偶有低熱或高熱達40℃者,發熱持續1~2周,同時伴有胸骨後疼痛或心前區疼痛,疼痛可放射至雙側頸部、下顎、肩臂及後背或上腹部,疼痛輕重程度不等,重者為壓榨樣、刀割樣劇痛,易誤認為梗死延展或再梗死;輕者為鈍痛或胸部不適感。胸痛可因深呼吸、咳嗽、吞嚥等動作而加重,或坐位前傾而減輕。胸痛一般持續數天,短者數小時,長者可達數週,常伴有出汗。查體可聞及心包摩擦音,有時還同時聞及胸膜摩擦音。摩擦音可持續2周以上。心包積液多時,叩診心界向雙側擴大,同時伴有奇脈。
9.梗死延展 梗死延展是急性心肌梗死後常見的臨床問題,發生率約為10%~20%。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內病情惡化或此後病死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具有較為重要的臨床意義。
與梗死擴充套件不同,梗死延展是指心肌梗死之後重新又發生的心肌壞死。而梗死擴充套件是由於梗死區心肌變薄和拉長所致的心室擴張,整個心肌梗死範圍的大小並未增加。相反,梗死延展則具有心肌梗死範圍真正增加。再梗死是指心肌梗死發生後再次發生新的心肌梗死。從病理學的角度看,梗死延展的新梗死區常與原來的梗死區相毗鄰,可處於同一病變血管支配的危險之內,梗死延展是初步癒合的心肌組織被新近發生的心肌壞死灶所包繞,在同一血管支配區內,梗死心肌呈現不同的年齡。而再梗死可以發生在毗鄰原梗死區或遠離梗死區的部位,如系前者,臨床尚無特殊的診斷標準使梗死延展與再梗死區別開來。梗死延展就是早期再梗死的一種型別。不過,梗死延展發生在新近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情況下,而再梗死也可以是一次新的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