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活動性肝炎 早先曾有將PSC診斷為慢性活動性肝炎的報道,主要原因是在這些患者的組織學檢查中發現碎片狀壞死,這一現象現被認為是PSC的一個特徵,依靠膽道造影可以解決兩者鑑別診斷的困難,此外,慢性活動性肝炎患者多有急性肝炎病程,常有肝炎接觸史,或輸血,注射汙染等,發病年齡較輕,一般在發病2~3周後黃疸逐漸消退,血清ALT明顯升高而GGT與ALP不增高或僅輕度增高等特點,可資鑑別。
2.繼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該病多有膽管疾病反覆發作史或膽管手術史,膽管的炎性狹窄多為環狀,狹窄部位短,膽管黏膜上皮損傷明顯,可有糜爛,潰瘍和肉芽腫形成,常伴有結石,而 PSC的膽管狹窄部較長,且病變主要在黏膜下層,呈纖維化改變,膽管黏膜完好無損,是兩者主要區別點。
3.原發性膽管炎 少數PSC病例發病前僅為肝內的或肝外的膽管,當僅有肝內膽管病變時,則應注意與原發性膽管炎相鑑別,原發性膽管炎是一種多發於年輕女性的疾病,組織學上表現為非化膿性膽管炎,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抗體,在肝外膽管不發生病變,而PSC大多發生於男性,許多患者伴有潰瘍性結腸炎,無血清標記出現或抗體滴度較低可資鑑別。
4.原發性膽管癌 該病發病年齡通常在40~50歲,常有體重減輕或消瘦,手術探查及組織學檢查可以確診,對於節段性或瀰漫性膽管狹窄的PSC病例,由於膽道的廣泛狹窄及膽管樹的廣泛纖維化,將其與膽管癌區別開來較為困難,尤其是當肝內膽管未被侵及時,肝內膽管廣泛性擴張更常見於膽管癌而不常見於PSC,但有肝外膽管狹窄者,一定要考慮膽管癌的可能,必要時可行細胞學或活檢以排除膽管癌,值得注意的是因PSC具有惡變傾向性,無論在初診或隨訪時,都應考慮到惡變的可能性,黃疸突然加重,膽道造影顯示膽道或膽道節段性明顯擴張,出現息肉樣包塊,且直徑≥1.0cm,進行性狹窄或擴張等,則應考慮已發生膽管癌,此時採用血清腫瘤標記物CEA,C19-9和膽道細胞學檢查,磁共振膽道造影和ECT等方法,對確定診斷可取令人振奮的結果。
5.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該病發病年齡以20~40歲多見,病程徐緩,黃疸有波動,伴肝脾大,血清抗線粒體抗體陽性,免疫球蛋白明顯增高,診斷,鑑別診斷上較少困難。
6.自身免疫重疊綜合徵AIH/PSC 該綜合徵具有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PSC症狀,同時符合二者的診斷標準,即高球蛋白血癥,抗核或抗平滑肌抗體陽性,肝活檢證明有膽道改變,並具有肝門區域壞死-炎症活動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應考慮併發PSCAIH/PSC重疊綜合徵的可能,這時需行膽道造影以確診或排除自身免疫重疊綜合徵。
應當注意,在患有潰瘍性結腸炎並有持續肝功不良的患者中,確有自身免疫性活動性肝炎存在,但不如PSC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