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過重怎麼解決
飲食調理
溼熱中的熱往往依附溼而存在,所以要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甘厚膩的食物,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溼內停或溼從外入,這是預防溼熱的關鍵,同時適當多吃祛溼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赤小豆、薏米等。
藥物調理
若是體內溼熱過重的話,僅憑食物調理效果一般,建議用藥治療,不過在用藥前要分清是溼重還是熱重,如果是溼重,則治療就以化溼為主,如果是熱重則以清熱為主,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物,具體的可在醫生的醫囑下正規用藥用量。
體內溼熱太重會出現什麼症狀
溼熱的一般表現為頭身困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且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此外,溼熱的具體表現因溼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
溼熱在皮肉則為溼疹或瘡皰,在關節筋脈則區域性腫痛,不過通常所說的溼熱多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溼熱可見脘悶腹滿,噁心厭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
其它部位溼熱如肝膽溼熱表現一般是肝區脹痛,口苦納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溼熱表現可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溼熱可見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便下膿血,肛門灼熱。
溼熱在什麼季節容易犯
夏季。
我國地處北半球,在夏秋之交,暑熱未盡,水溼氾濫,溼熱最盛時,溼熱之邪最易侵犯人體蘊結為病,而東南沿海地區,四季溼氣均較重,尤其是每年的3-5月的梅雨季節,天氣漸熱,暑熱漸盛,與溼氣膠結,更易致溼熱為患。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溼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溼結合後也可形成溼熱。
溼熱和溼氣一樣嗎
存在差異。
溼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溼、食肉等因素是溼氣的來源,溼邪過重則易傷陽氣,且溼邪從來不孤軍奮戰,往往會夾雜其它病邪,例如溼氣遇寒則成為寒溼,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溼熱作為溼氣夾雜熱邪,熱與溼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相比於單一的溼邪來說其病情更加複雜,病勢相對更嚴重些,二者是有一定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