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疾病了吧,很多的孩子在剛剛出生的時候,就會患上腦性癱瘓的疾病,這都是因為在母親懷孕的時候,導致的一種疾病,在發現腦性癱瘓的時候,家長要馬上帶孩子到醫院做治療才行。看看腦性癱瘓的症狀都有哪些吧。
1.腦性痙攣性雙側癱
腦性痙攣性雙側癱(CEREBRAL SPASTIC DIPLEGIA)可累及四肢,下肢較重,可獨立存在,或伴室管膜下出血或側腦室旁白質軟化,發病率與早產程度密切相關,自從採用新生兒監護後,發病率顯著下降,遺傳因素不可忽視,本病由INGRAM(1964)首先提出,而LITTER(1862)首先提出缺氧-缺血性產傷概念,故而亦稱LITTER病。
(1)最初常表現為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弱,數月後出現明顯無力及痙攣,下肢較上肢明顯,無力首先累及內收肌,腱反射活躍,患兒腿部運動僵硬笨拙,用雙手在腋窩下抱起患兒時無蹬腿動作,仍保持腿部原伸直或屈曲狀態,大多數患兒蹠反射呈伸性反應,患兒學步較晚,表現為特徵性姿勢和步態,邁小步時微屈雙腿更僵硬,股內收肌力很強使小腿交叉,邁步呈劃弧狀(交叉步態),足部屈曲內收,足跟不能著地,青春期或成年後腿部可變得細而短,無明顯肌萎縮,被動運動肢體可感覺伸肌與屈肌強直,上肢輕度受累或不受累,如手指笨拙和強直,有些患者出現無力和痙攣,伸手拿物品時可超越目標,面部可見痙攣樣笑容,發音清晰或含糊,1/3的患兒有癲癇發作,有些可出現手足徐動症,面,舌和手不自主運動,共濟失調及肌張力減低等。
(2)脊柱側凸很常見,可壓迫脊髓,神經根或影響呼吸,患者很晚才學會自主排尿,但括約肌功能通常不受累,痙攣性雙側癱的亞型可伴輕度小頭和智力低下。
2.嬰兒輕偏癱,截癱和四肢癱
(1)先天性嬰兒輕偏癱(CONGENITAL INFANTILE HEMIPLEGIA):通常生後父母就觀察到患兒兩側肢體活動不同,如只用一側手取物或抓東西,往往未引起重視,直至4~6個月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下肢受損通常在嬰兒學習站立或走步時發現,患兒可自行坐起和行走,但較正常嬰兒晚數月;檢查可見患兒腱反射明顯亢進,通常BABINSKI徵( ),上肢呈屈曲,內收及旋前位,足部呈馬蹄內翻足,某些患兒可有感覺障礙及視覺缺損,伴精神障礙者較腦性雙側癱及雙側輕偏癱少見,可有語言緩慢,應注意有無精神發育遲滯及雙側運動異常,35%~50%的患兒可發生抽搐,部分患兒持續終生,可為全身性發作,常見偏癱側局灶性發作,發作後可有TODD麻痺,GASTAUT等曾描述半身抽搐-偏癱綜合徵,數月或數年後患者因偏癱側肢體骨和肌肉發育遲滯導致偏身肌萎縮和進行性麻痺。
(2)獲得性嬰兒輕偏癱(ACQUIRED INFANTILE HEMIPLEGIA):常為3~18個月正常嬰兒在數小時內發生的偏癱,伴或不伴失語,常以癇性發作起病,發作後可能未意識到發生偏癱,發病年齡較小者語言恢復較完全,接受教育的能力可不同程度地減低,運動功能的恢復程度不盡相同,功能缺損較重時可出現手足徐動,震顫及共濟失調等。
對於腦性癱瘓的症狀患者都清楚的掌握了吧,患者在生活中儘量不要讓疾病影響了健康,在生活中幫助孩子及時的做康復的訓練和檢查,掌握好病情的發展,讓患者們有一個健康的未來,希望患者不要有太大的壓力,儘量保持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