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疳積能艾灸嗎
小兒疳積能艾灸。
小兒疳積時間長,消耗掉身體正氣,就會造成氣血兩虛,而艾灸透過對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於補充陽氣,通暢經絡,補益脾腎,從而對治療疳積起到一定的作用。
小兒疳積分型辯證
1.脾胃不和
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少華,毛髮稀疏,厭食或納呆,精神委頓,便秘或溏,舌苔薄黃,脈象細緩,指紋紅顯,位在氣關。
2.脾虛夾積
形消枯瘦,腹大臍突,青筋暴露,面色萎黃,發如麥穗,黃枯乾束而立,精神疲憊,躁煩夜啼,肌膚瘦而反能食,噯腐酸臭,舌紅苔黃腐,脈象弦細,指紋紫滯。
3.氣血虧耗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形銷骨立,骨瘦如柴,周身肌膚乾癟皺起,啼哭無聲,氣怯神疲,時有低熱,口唇乾燥,舌紅無苔,脈象沉細澀,指紋青紫,位介於氣關,命關之間,此類病重,時時可有暴脫身亡的可能。
脾胃不和型疳積艾灸
以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與任脈穴為主。
治法:健脾和胃。
艾灸處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義:疳積者,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選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溼,理氣和中之功,主治小兒疳積。
中脘居中焦,胃於任脈,為胃經之募穴和六腑會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溼消積之功,為治胃病之主穴。
足三里,為胃經合穴,《針灸甲乙經》曰: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也。
脾氣得升,胃氣得降,上下通泰,何積聚只之有?以上四穴相配,為治脾胃不和疳積之要方。
艾灸方法:
1.溫和灸:以細枝艾條迴旋溫和灸上四穴,每穴5-10分鐘,每日1次。
2.艾柱灸:每穴可灸3-5壯,每日1次。
脾虛夾積型疳積艾灸
取穴以足厥陰肝經,足太陽膀胱經及經外奇穴為主。
治法:健脾化積消痞。
艾灸處方:章門,四縫,膏肓。
取穴方義:肝主疏洩,性喜條達而惡抑鬱,章門穴在肝經上,又是脾經之募穴和髒之會穴,具有疏肝健脾,化滯利溼之功。
四橫為治小兒疳積之要穴,因其病久積甚,故選用膏肓,意在滋肺健脾,益腎培元,扶正化積。
艾灸方法:
1.艾炷灸:取章門,膏肓,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壯,每日1次,3周為一療程。隔物灸即可。
注:將三稜針消毒後點刺四橫穴,出黃稠粘液為佳。
氣血虧耗型疳積艾灸
取穴以任脈為主,兼取督脈及足厥陰肝經,足太陽膀胱經之穴。
治法:補氣益血,回陽固脫。
艾灸處方:神闕,關元,長強,章門,脾俞。
取穴方義: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乃為血,水谷精微必賴胃之腐熟和脾之轉輸,再加心肺陽氣鍛鍊,方可化生氣血。本方取神闕,補益脾胃,調氣暖中;用關元溫腎壯陽,壯火以煖土;長強回陽固脫;章門疏理肝脾,化溼滯,是寓疏於補之中的配穴方法。
艾灸方法:
1.艾炷灸:上方選取2-3穴,取艾炷如麥粒大,每穴灸5-10壯,間日1次。
2.隔鹽灸:取神闕穴,凡脫症急用粗鹽填平肚臍,用黃豆粒大艾炷隔鹽灸之,每次20-30壯。
小兒疳積日常養護宜忌
1.在治療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調節飲食,餵養合理,進食務必定量定時,及時新增輔助食品,多吃維生素含量豐富的蔬菜,水果,對吃零食,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加以糾正,建議用母乳餵養。
2.在病情得到好轉,食慾顯著增加的時候,注意不要過食,以免造成消化功能紊亂。
3.小兒應多進行室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常曬太陽。
4.積極對原發慢性疾病和併發症進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