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餵養相關的黃疸——生理性黃疸
一般出現在新生兒生後一週之內,由於餵養姿勢不當等原因導致母乳攝入不足,引起新生兒腸蠕動減少、胎糞排出延遲,使得膽紅素排洩減少、吸收增加,導致血清膽紅素升高,這種情況可見於約13%的母乳餵養兒,屬於生理性黃疸。
治療方法
儘量增加母乳餵養的量,勤餵奶可有效減輕黃疸,促進黃疸的消退。
母乳性黃疸——病理性黃疸
是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影響了膽紅素的代謝,增加了膽紅素的腸道重吸收,並抑制了肝臟中代謝膽紅素的某些酶類的活性,是和母乳本身有關的黃疸,多出現於出生一週後,在第2周或第3周多會逐漸退黃,但是膽紅素水平仍舊會在某個低水平持續一個月或以上,母乳餵養兒中約有2%會出現這種情況。
治療方法
1、當血清膽紅素超過256.6μmol/L(15 mg/dl)時,應停止母乳餵養2~4天,改用人工餵養。
2、當血清膽紅素超過342μmol/L(20 mg/dl)時,需要用光療。
備註
一般輕度母乳性黃疸的孩子,其精神狀態、飲食、睡眠方面通常是正常的,無須停餵母乳黃疸就能逐漸消退。
如何判斷寶寶黃疸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
根據黃疸出現和消退的時間判斷
1、生理性黃疸
在寶寶出生後的第2—3天出現,在4—6天會達到一個黃疸最高值,之後無需醫治黃疸便會慢慢下降,7—10天明顯消退,通常在寶寶出生後的2周左右黃疸便會完全消退,早產兒不會超過3周。
2、病理性黃疸
在寶寶出生後的24小時之內或一到兩週出現,之後2—3周持久不退,甚至加重或治療後反覆發作。一般足月的寶寶如果黃疸2周後不見消退,即可立即就醫診治,可能就是病理性黃疸。
根據寶寶出現黃的部位判斷
1、生理性黃疸
黃疸發黃的部位在寶寶的臉部、眼睛和前胸比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屬於生理性黃疸,家長可先觀察,多喂寶寶喝水,促進排便,加快膽紅素的排出。
2、病理性黃疸
黃疸發黃的部位除了眼睛、臉部發黃,寶寶的身體其他部位也很黃,家長們可透過按壓寶寶身體的任何部位,若面板呈現是黃色的,那可能就是病理性黃疸了,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根據寶寶的大小便判斷
1、生理性黃疸
如果寶寶是生理性黃疸的,其大小便顏色和拉便次數都正常,顏色是黃色的大便或黑綠色的胎便,每天拉大便次數8次左右,小便顏色淡黃。
2、病理性黃疸
如果寶寶是病理性黃疸,可能因為先天性膽道畸形,肝膽出現問題,導致大便顏色突然變白,而且顏色越來越淡,拉便次數也相對減少,小便顏色深黃。
根據寶寶的病情判斷
1、生理性黃疸
寶寶除了面部、眼睛較黃以外,其他各方面都表現正常,如吃奶、睡眠、大小便、體溫等都不會出現異常的情況,少數寶寶會有輕微的食慾不振現象。
2、病理性黃疸
寶寶精神狀態沒有生理性黃疸的寶寶好,有時寶寶會出現無故哭鬧,精神萎靡、嗜睡、吮奶無力、嘔吐、拒絕喝奶的症狀,雙眼往一個方向凝視或驚叫或身體抽搐的反應等。
根據黃疸的病因判斷
1、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每個寶寶出生後都會經歷的一道坎,多是因為寶寶在媽媽體內的時候就已經遭受溼熱侵襲而引起的,如孕媽媽懷孕期間吃了生冷、辛辣的食物,另外有時也會因為延遲餵奶(開奶晚)、寶寶嘔吐、寶寶生時及生後缺氧、寒冷、胎糞排出晚而加重生理性黃疸。
2、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ABO溶血、RH溶血、先天性膽道閉鎖、嬰兒肝炎綜合症、敗血病等,可造成病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除可造成寶寶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家長如發現寶寶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根據寶寶血清膽紅素的濃度判斷
1、生理性黃疸
如果給寶寶化驗血清膽紅素,新生足月寶寶的超過正常2mg/dl,但不超過12mg/dl,早產寶寶的話不超過15mg/dl的,則屬於生理性黃疸的範圍。
2、病理性黃疸
如果給寶寶化驗血清膽紅素超過12mg/dl,或上升過快,每日上升超過5mg/dl,黃疸偏高,則應該考慮是病理性黃疸的情況。
備註:12mg/dl:指的是100毫升的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應低於12.9毫克。
小貼士
母乳性黃疸是一種排除性診斷,也就是在排除了其他可能引起寶寶黃疸的病因後才能確診。因此當寶寶出現黃疸時,首選措施應該是前往醫院就醫,由專業兒科醫生判斷黃疸型別,如果存在病理因素,應針對病因處理;如果確定是母乳性黃疸,再進行針對性治療,而寶寶此時需不需要停餵母乳,具體還要看血清總膽紅素含量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