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從病因到治療,各路說法眾說紛紜、層出不窮,讓百姓難辨真假,甚至誤入歧途。
近日,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國癌症基金會主辦的“2014年第十六屆北京希望馬拉松新聞釋出會暨中國癌症防控高峰訪談”上,該院前任院長、中國癌症基金會副理事長趙平,副院長石遠凱 教授、王綠化教授,流行病學室主任喬友林教授,防癌體檢中心主任李槐教授,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代敏教授6位權威專家齊聚一堂,解讀大眾關於癌症的困惑,幫助大家科學預防癌症。
喬友林:癌症增多,老齡化是主因
很多人發現,自己身邊得癌的人越來越多了。飲食不當、空氣汙染、精神緊張……大家紛紛找原因,甚至陷入一種恐慌情緒,生怕自己也會被癌症找上。
事實上,癌症是一種退行性疾病,人口老齡化是最主要的因素。老年人口的增多,使得腫瘤的發病逐年增多。第二,診斷方法進步,使很多過去不能被診斷出來的 癌症暴露出來。第三,現代生活中的飲食、環境汙染、職業暴露等危險因素,以及久坐不動、吸菸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增加風險。對此,百姓不能憑想象主觀臆測。
趙平:飲食結構最關鍵
“吃什麼得癌、吃什麼不得癌”,這樣的話題老百姓非常關注,甚至有人提出“中國式飲食更致癌”的說法。
在我國,在城市高發,佔34.63%,農村只佔11.87%。這是因為,粗糙的食物、飲食不衛生容易導致食管癌,而精緻的 食物、過量食用動物蛋白和脂肪,與結相關。因此,與吃什麼能防癌相比,合理的飲食結構和正確的飲食習慣更重要。要注意少吃醃製的食品,保持中國人的 傳統飲食結構,以糧食為主、蔬菜水果為輔,肉類食品(特別是豬、牛、羊肉等紅肉製品)不過量才是關鍵。
代敏:致癌物並非“槍槍斃命”
黃麴黴素、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讓很多人害怕。這些物質有多危險呢?根據致癌程度的不同,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致癌因素分為5類4級,包括化學、物理、生物和 食物致癌物。但是,能否致癌,與致癌程度的大小完全無關。而且除了醃製鹹魚,在最“危險”的一級致癌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職業暴露,老百姓生活中很難接觸。
李槐:克服“腫瘤標誌物恐懼”
現在,不少人患了“腫瘤標誌物”,體檢時某個指標高了,就成天擔憂不已。其實,腫瘤標誌物升高並不代表癌症發生,但發現後我們要做的是,第一,引起重視,持續升高到一定程度會有發生腫瘤的危 險。第二,嚴密隨訪,隨訪到腫瘤標誌物恢復正常標準值以下;如果持續升高,要進一步詳細檢查。
石遠凱:治癌症不能趕時髦
分子治療、免疫治療等新興概念,讓很多腫瘤患者趨之若鶩。然而,腫瘤治療不能像追星一樣,什麼流行上什麼,要遵循基礎,首先要依靠腫瘤治療的三大支柱, 外科手術、放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的內科治療,依照成熟的診療規範和指南。一些新興的治療則要因人而異,能夠獲益再去嘗試。
王綠化:理性選擇適當的治療
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故事,某人得了癌症沒有治療,隨心所欲,反而活了很多年——讓很多患者動搖治療信念。確實,在主要治療手段無法繼續的情況下,應該選 擇“適當的治療”,既不能生病不治,也不能過度治療。比如病情穩定時旅遊,患者心情好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但複查如果出現新問題,還是要再次進行新的治 療。總之,做出理性的選擇,而不是聽信偏方和小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