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婚姻幸福秘籍,佳言情感導師經常強調自我感受,而結婚前很多女生找老公,經常會問我:怎麼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愛我?他是專一的人嗎?我想知道他是不是對的人?我們在一起合適嗎?找老公,這問題千萬記得問!
有這類焦慮和問題的人,她們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答案,似乎她們人生幸福的答案,在別人身上,而不在自己的掌控中。所以,對於這類讀者,對於不知道怎樣的人才是合適自己的讀者,我想和你一起梳理你人生和婚姻中的2個必答題。
一、婚姻幸福秘籍:找老公,這問題千萬記得問!
1、你喜歡什麼樣的男生?
這個問題包括你的性偏好、你對另一半的優勢要求以及你在基本三觀方面的要求。
什麼是性偏好?
例如,有人說:“我希望我的白馬王子身高一米八。”這就是一種性偏好。
在性偏好方面,會有流行趨勢,也會有多數派和少數派,但永遠沒有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喜歡男生個子高的人的確多,但也總有人不在意;喜歡男生高大健碩的人的確多,但也總有人喜歡文弱書生氣質的。對你來說,最重要的答案是你自己的答案。
關於性方面的問題,儘管現在越來越多的男生已經沒有“處女情結”了,但還有女生在意,想去修復。
從情感的角度來看,我真覺得沒有必要,對於在乎這些的男人,知道真相的那天就是你吃不了兜著走的那天;
對於不在乎這些的男人,根本沒有必要讓自己去做這種吃力又不討好的事情,而且反而會讓人覺得你不真誠。性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兩情相悅、水到渠成的事情。過於糾結是不是處女是物化女性的表現。
在一段健康的兩性關係裡面,這樣的問題不應當存在。如果你是處女,這對於一段長期關係(長擇)來說可以作為一個加分項,但不是處女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總有女生問:我不是處女了,還會有人要我嗎?我流過產了,還會有人要我嗎?我有過婚姻史,還會有人要我嗎?
關於這類問題,我的回答一直很統一:會的,只要你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你總會發現一個更大的世界。
我建議大家認真並慎重看待這個問題,但不要把此事妖魔化,兩個人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每一天、每一點、每一滴的感情經營,而不是去將女性物化。還是那句話,對你來說,最重要的答案,是自己的答案。
2、你希望擁有什麼樣的情感生活?
除了性偏好之外,你可能還有與眾不同的偏好和期望。比如是否一定要結婚?是否一定要有孩子?無論是“價值”還是“標準”,只有符合你自己的個人判斷才是有意義的。當你理解到“人並非總是要這樣”的時候,你的人生才顯得多彩,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選擇,才是合理的。
一元價值觀的人們總是企圖消滅多元價值觀,因為他們嫉妒和害怕。一元價值觀抹煞了諸多主流之外事情的意義和美感,更會剝奪你的很多快樂。不要盲從於大眾喜歡什麼樣的人(當然也不必刻意逆反),而是要真正弄明白自己內心深處喜歡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那些真正獲得自由的人,都在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並用自己的價值觀來影響世界,而不是相反。
請先把你的標準儘量詳細而全面地列出來,然後逐一反思:這條是不是你自己發自內心想要的,而非外界慫恿你的、廣告誘惑你的、社會壓迫你的、統治者或衛道士們忽悠你的?這條是不是你非要不可的?是不是沒有了這條,你真的會特別煩惱、茶飯不思、無法得到內心的充實和發自內心的快樂?所以,首先你要明白自己內心的需求。
二、婚姻幸福秘籍:人有兩種需求。
第一種需求稱為外源需求,是女人所處的社交系統對她產生的要求而引發的需求。
第二種需求可以稱為內源需求,區別於前者,是女人由內而外,自身所產生的需求。
這兩種需求是完全不同的,並且它們之間經常會產生矛盾。在兩性互動的過程中,如果你不去有效地區分這兩種需求,就很可能難以真正瞭解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伴侶。
1、外源需求
一個女生從小到大,需求當中總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外部的。在家裡,媽媽要求她聽話;在學校裡,老師要求她上課好好聽講。這種外源性的需求,確實是客觀存在的。那是她自身就想要這樣做嗎?不是的,是她的社交系統(家庭、學校)要求她這麼做,從而產生了這種需求。
例一,有的女孩子,在跟別人約會到時間較晚時,可能會想:“不行,我一定要回家。”是她自己確實想要回家了嗎?未必,可能是她自身的社交系統——父母或學校,要求她必須回家。這個例子可以幫你理解,每當你說需要怎樣的時候,其實未必是你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
例二,他們讓你上學,你就循規蹈矩地上學了;他們讓你努力考大學,你就懸樑刺股地考了;他們不許你談戀愛,你也剋制自己了;他們讓你穩定工作,你就哪兒都不敢去了;他們讓你趕緊結婚,你就隨便找人嫁了;他們讓你生個孩子,你就十月懷胎生了;他們讓你相夫教子,你就放棄了職業生涯。這一輩子到底是為什麼而活著?你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你想過嗎?
就像上面說的那樣,當你從學校畢業找到工作後,你又產生了新的外源需求。你所在的社交系統又開始向你施加新的壓力,每逢過年過節見到親戚都被催婚,你心裡可能會想:
我是該結婚了。可是你真的需要結婚嗎?也許是,也許壓根就不是。的確有的女生是自己就想結婚,但對大部分女生來說,未必是這樣的。相反,是你所處的社交系統,逼著你尋找結婚物件。而這種尋找結婚物件的壓力,就是由外而內的。
假設,你妥協了,你決定聽從這份外界壓力的要求,找個人結婚。然後,你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社交系統。新系統又開始向你施壓,如你的公婆要求你循規蹈矩,要求你上班賺錢,或者要求你生個孩子。可是你真的想生孩子嗎?不一定。但是你妥協了,你生了孩子。
社交系統再次更新,新系統又一次施壓,如周邊的同事、長輩等,你要去撫養這個孩子,你需要按時回家,你需要管教孩子。這是社會對你的要求。
很多女生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從現在開始,你應該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了。這是社會對你的要求,是你的社交系統對你的要求,並不一定是你自己的要求。繼續往下看,下一步社交系統要求你做什麼?
要求你去撫養孩子,例如,學校老師要求你好好教育孩子,甚至要求你告訴孩子:“你應該聽話!”但是,這真的是你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嗎?不一定。
也許你小時候還曾下定決心,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一定要開明,要給孩子自由,如今卻發現只能逼著你的孩子上這個不感興趣的興趣班、那個扼殺天性的輔導班,這是社會給你“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壓力和要求。
你的孩子長大了,這時你就可以輕鬆了嗎?不,這時候的社交系統對你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孩子的七大姑八大姨們,讓你去操辦一下兒女的婚事。你的兒子或女兒到適婚的年齡了,於是你就去催孩子結婚。可是你自己真的很希望孩子立刻結婚嗎?也未必。
我們把一個女人從小到大直到老的整段過程進行了分析,現在你應該更加理解法國啟蒙學者盧梭的那句話了:“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當然,在提到枷鎖的時候,我們可能並不側重於對它有批判的感情色彩,我們只是向你展示如此客觀而真切的外源需求,是無往不在的。
有時候,人能夠清醒地意識到,一種需求是出於自己本身的還是社交系統施加的;但更多的時候,人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接受了社交系統向她植入的外源需求。
2、內源需求
一個女孩子剛出生,她需要什麼?需要喝水,需要吃東西。這些需求不是社會帶給她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本能。
一個人要想活著,就必須喝水,必須吃東西,必須睡覺。這是人最基本層次的需要。當你可以吃飽穿暖,可以滿足你生存的最基本層次的需要之後,你才會開始關注精神世界。你開始需要理解,需要尋求自我價值。
你要滿足心靈世界、精神世界的需求,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需要實現自我價值。從這時開始,內源需求和外源需求之間就產生了互動。
3、逆反性內源需求
怎樣理解“內源需求和外源需求之間的互動”呢?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理想化的情景:如果你出生在荒島上,島上草木蔥蔥,瓜果豐沛,海闊魚躍,天高鳥飛,但飛禽走獸都不會傷害到你。你可以安全地在島上長大,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一樣,外界給你安排好了一切,只是在島上除你之外再無其他人煙。你跟外部世界沒有接觸,你的世界裡也沒有外面的社交系統。那麼,你就不會產生某些具體的內源需求。
如果你在學校裡,就有好好讀書、遵守紀律等要求,你可能會有一種逆反心理,你可能會想,天天上課煩死了,我要逃課。這種逆反心理也可以被看作一種需求,一種追求自由的需求。但現在你在荒島上,無法產生這種逃課、違反紀律的需求,這是一種內源需求。這種內源需求和前一種需求是完全矛盾的。
許多時候,沒有外源需求的誘導,也就不會產生某種內源需求。一個人的內源需求通常和他的外源需求相關。如果沒有學校,只有荒島,你哪裡有逃課的需求呢?這是一種“逆反性內源需求”。在前面的詳細描述中,我們已經看到,外源需求在女生的一生中不斷地發生著演變。
與此相對應,逆反性內源需求也會一路成長演變,現在可能是不想上課,將來可能是不想談戀愛,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不想去教育孩子,這種需求也體現出不同的形式。
4、“原生性內源需求”
除了逆反性內源需求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內源需求?有的。有時你會發現一種女人,可能你和我一樣都很欣賞—她有一個完整的自我。她會在她的成長當中,逐步去閱讀這個世界。她會去發現這個世界中值得她關注的部分,並在這個領域中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
換個通俗一點的說法,她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這些構成了她的自我需求的另外一部分。比如,她可能喜歡閱讀,喜歡音樂,喜歡運動。這些也是內源需求,但未必是與外源需求相對抗而產生的,所以不算是逆反性的。這種內源需求,可以稱為“原生性內源需求”。
原生性內源需求,如果沒有被外界打斷的話,可能會持續影響一個人的成長軌跡。有興趣愛好是好事,但應該說,原生性內源需求也是雙刃劍,其中有些可能會起到有利的作用,有的則會毀滅你的人生。
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需求,屬於什麼型別的需求,是一個女人自由且幸福的人生的必修課。如果你沒有對自己的需求進行深度挖掘,你很難知道自己需要的是哪一類的伴侶或者你到底想不想要伴侶。還是那句話,對你來說,最重要的答案,是自己的答案。
就照著這些需求,尋找屬於你自己的答案吧,這是你的人生,需要你自己去尋找人生的答案,別人無法代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