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哪些急救方法家長要掌握 父母必學!3種超有效的急救術

avatar 雷電安雙
2.1萬 熱度 A+ A-
當孩子發生意外,像是溺水、燒燙傷、誤食、中毒等,已經失去意識時,除了撥打119,等待救護車到來之外,父母應該學會哪些急救術,以把握黃金救援期呢?

嬰幼兒發生意外傷害機率大

1~4歲的嬰幼兒十大死因中,以「事故傷害」居首位,最常發生意外的場所有高達六成是大家認為最安全的居家環境。「照顧疏忽」為兒童死亡最常見的原因,故家長必須加強事故傷害防護的觀念,並且落實於日常生活,才能徹底杜絕這類傷害發生。

嬰幼兒發生危急,甚至死亡的情況,常見於異物梗塞與窒息、幼兒童墜樓、誤食與中毒、兒童溺水及燒燙傷。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好奇心會驅使他去探索生活周遭的新事物,像是吞食正在玩的玩具、從沙發上跳下、玩飲水機的開關、將成人藥物當做糖果吃等,發生往往在一瞬間,稍不注意便造成意外。

常見的意外傷害狀況

異物梗塞與窒息

嬰幼兒會用嘴巴探索周邊環境,喜歡把物品放入,因此,容易導致異物吸入,有73%發生在3歲以下的孩童。異物梗塞最嚴重的問題是呼吸道完全阻塞,當呼吸道遭受外來物阻塞而無法呼吸,就會造成窒息,導致腦部缺氧,進而造成損傷。到底哪些物品較容易引起異物梗塞?以食物來說,包括果凍、軟糖、糖果、含骨頭的肉類、整顆的種子與堅果(例如:花生)、帶籽水果(例如:荔枝、龍眼、葡萄)與較黏稠的花生醬等,非食物性的錢幣、安全別針、鈕釦電池、彈珠、小玩具及配件也相當常見。

假如發現原本意識清楚的嬰幼兒突然出現嚴重呼吸困難而無法言語,或者劇烈咳嗽,就必須懷疑是否為異物吸入所造成的呼吸道阻塞。若因為異物梗塞而使呼吸道完全阻塞時,應立即對外求助或撥打119,並且把握黃金救援期,執行哈姆立克法,重複動作直到異物咳、吐出並予以移除,有必要甚至施以心肺復甦術。

如何預防

1.1歲以下的嬰兒不可趴睡,嬰兒床上也不能有任何鬆軟物件,包括棉被。除此,不建議1歲以下的嬰兒與大人或其他人同床,因為此時嬰兒尚不會翻,很容易在沒注意的情況下壓到他。

2.小心檢查地板及遊玩的地方是否有硬幣、鈕釦及其他小東西,避免幼兒誤食。

3.選擇適合年齡的安全玩具,避免玩具零件掉落,造成幼兒誤食。

4.勿讓孩子接近繩帶(套),像是窗簾的拉繩、滑鼠線、懸掛奶嘴、項煉、平安符或玩具吊繩等,衣服上也不要有長繩帶。

5.避免讓小孩接近塑膠帶、具拉煉的袋子、柔軟枕頭等。

6.避免讓小孩在浴缸內玩水,以發生溺水窒息的危險。

7.孩子哭泣或奔跑時,應避免同時餵食物。

8.1歲以下還不會翻身的嬰兒,容易有溢奶狀況,因此,用奶瓶餵食時,應以頭上、腳下的姿勢斜抱著,吃完後給予拍嗝或將嬰兒側躺,預防因溢奶而造成嗆奶。

9.避免讓學齡前兒童吞食可能引起異物梗塞的固體食物,尤其是風險特別高的4歲以下之幼兒。除了不主動給予,也應注意勿讓小孩在沒有成人戒護下,接觸到這些固體食物。此外,所有食物都須壓碎和切細,要求孩子不要邊玩邊吃,而且得細嚼慢嚥。

幼兒童溺水

兒童發生事故傷害死因排名第二名是溺水,其中,小於1歲的嬰兒有71%發生在澡盆,尤其是7、8個月已經會坐的寶寶,由於頭部比例較重,容易向前傾,發生原因大部分是被短暫單獨留在澡盆或由年長兄姐「看顧」所造成;至於1~4歲的幼兒則是大人疏忽所致,經常在「離開照護者視線」5分鐘內發生。基本上,溺水時,少量的水會進入下嚥部,引起喉頭痙攣,導致低血氧,3~4分鐘會造成心肌缺氧,5分鐘內便產生腦損傷之後遺症;缺氧時,身體所有器官都會受到影響。

若不幸發生溺水意外,必須儘早實施心肺復甦術,減低缺氣傷害。急救時,應先將溺者救出,移至安全環境檢查意識,如果確定失去意識,趕快找人協助並撥打119尋求後續支援,再將溺者平躺於硬地上;當無法確定溺者脊椎是否受傷,建議最好當做脊椎有潛在性的傷害來加以保護較安全。再者,應立即清除口鼻內汙泥、雜物,保持呼吸道通暢,讓溺者頭部朝下,按壓背部,將口、鼻、肺部及胃內積水倒出,如果呼叫溺者沒有反應,即使初步處理排出的水不多,均得立刻進行心肺復甦術,包括胸部按壓與人工呼吸,直至傷員心跳呼吸恢復或急救團隊到達現場接手為止,最後送醫治療。若溺者意識清醒,必須以毛巾包裹全身保溫,給予氧氣,送醫檢查,勿忽略肺炎、繼發性呼吸窘迫等併發症或死亡的可能性。

如何預防

1.注意居家安全,浴缸或大水桶內應避免儲水,也不要讓兒童獨處。

2.嬰幼兒洗澡時,成人應全程陪同,不可因任何原因而暫時離開浴室。除此,精神不濟的成人亦不該協助嬰幼兒沐浴。

3.患有癲癇疾病之兒童,不宜泡澡,應採用淋浴。

4.定期檢查居家附近的蓄水容器,例如:水槽、水缸、水塔或洗衣機等,這些容器都應加蓋,而且不易開啟。

5.積極教育兒童戲水的正確知識,在安全的環境下教導遊泳及自救技巧。

6.出外玩樂時,注意並嚴格遵守救生員與警告告示牌指示,隨時掌握兒童行蹤,勿隨易闖入不明或危險區域。

7.遇到孩子落水時,不要輕易下水施救,先以間接的方式救人,如有木板、救生圈等可先拋下水中給溺者自救,或以長竹竿施救,並立即通報消防救生人員請求協助。

誤食與中毒

根據資料統計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誤食與中毒事件發生在6歲以下的孩童,且最常發生於家中。任何物品都可能造成兒童的誤食,像是一些顏色鮮豔的藥物(例如:降血壓藥物、降血糖藥物、安眠藥、維他命藥片、兒童藥水等),容易讓孩子誤以為是糖果而吃下肚,若單獨或同時誤食大人降血壓藥、降血糖藥或安眠藥,可能會導致低血壓休克、低血糖、呼吸抑制等嚴重問題,其他諸如一些細小物品也容易誤食,例如:玩具零件、鈕釦、電池、回形針、硬幣等。另外,像清潔劑、殺蟲劑、強鹼水等,亦可能引發中毒,甚至造成死亡。

基本上,一旦發現孩子誤食或中毒時,除了有機溶劑於催吐的過程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所含強鹼水催吐很可能二度灼傷,因此,不建議催吐。至於其他物品,應立刻移除。若卡在上呼吸道,造成窒息,可以利用拍背壓胸或哈姆立克法嘗試將異物移除,假如無法達成,應儘速就醫取出,且將殘餘部分或可能誤食的藥物外包裝提供給醫護人員參考;平時應記住離家最近的醫院急診處或毒藥物諮詢中心電話號碼,或直接撥打119尋求協助。

如何預防

1.孩童可以伸手觸碰的地方都必須確保安全,像是有抽屜的櫃子,應裝上安全扣鎖。

2.所有的藥物或保健食品都應置於兒童不易開啟的安全瓶中。

3.不要在兒童面前服藥,以免引起模仿。

4.在明亮處服藥,服藥時應默數數量,若有掉落要確實找出並丟棄,避免孩子在爬行或玩耍的過程中看到而誤食。

5.有訪客或電話要暫停去開門或接聽時,一定要把正在服用的藥物或整理家務的清潔劑先收好,因為很多兒童誤食都是在此時發生。

6.兒童用藥由於氣味芳香,也應放在安全處,每次只倒出該餐必須服用的劑量即放回原處。

7.過期未用完的藥物應確實依照藥物回收管道丟棄。

8.環境清潔用品或殺蟲劑等應集中收納於加鎖的櫥櫃中。

9.絕對不要使用任何食品容器分裝有毒的液體或粉末。

10.所有可能會被兒童放入口中的物品都應收納在兒童無法開啟的容器或櫥櫃中。

燒燙傷

燒燙傷依發生原因可分成熱液燙傷、火焰燒傷、化學灼傷、電灼傷及呼吸道吸入性傷害五種,其中,80%燒燙傷發生在家中,且50%以上的傷者為孩童,又以熱液燙傷最常見,佔所有燒燙傷的85%,常發生於4歲以下的孩童。

深度及面積是決定燒燙傷嚴重度的兩個最重要因素,以深度而言,分為一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許多家長可能擔心燒燙傷會影響孩子的發育或造成疤痕,理論上要看燒燙傷的位置及深度,才能確認是否產生功能障礙及疤痕,通常淺二度不一定會留疤,且孩子的癒合力相對較好;深二度以上且深及真皮深層時,就會出現明顯疤痕,外觀上亦有所影響。若不慎發生燒燙傷,應立即去除傷害源,遵循衝、脫、泡、蓋、送之緊急處理原則。

如何預防

家中最易發生燒燙傷的地方為廚房及浴室,另有以下小細節必須注意:

1.洗澡時,不要讓寶寶離開照顧者的視線,儘量使用盆浴,但嚴禁直接加熱水;澡盆不可置於水龍頭底下,洗澡水應先冷後熱。此外,一定要試水溫,最好以溫度計或用手直接測,水溫應在48.9℃以下,若室內有恆定空調的環境,水溫宜維持在42℃以下。

2.最好不要放任幼童任意在浴缸玩耍,避免發生意外。

3.家中最好不要儲存強酸、強鹼的清潔劑等危險物品。

4.餐桌上的桌巾不宜太長,免得幼童攀爬拉扯,把桌上熱水或熱湯拉下來而燙傷。

5.熱水瓶、熱湯要放置在幼童構不到的地方。

6.建議使用熱水需解鎖的飲水機。

7.火柴、打火機應收好,避免孩子玩火。

8.家中若裝置鐵窗,應保留活動逃生視窗,以備不時之需。

9.電線要遠離幼童能摸到的地方,避免因無知咀嚼而導致唇部電傷;也要注意幼童的動向,避免絆倒電線而翻倒茶壺、熱水瓶或熱鍋。

10.插座要遠離幼童能摸到的地方,並且用保護蓋蓋住。

3種非學不可的急救術

嬰幼兒的意外發生總是來得又急又突然,黃金救援時間可說非常短暫,有時不一定能等到救護車,因此,家長務必要學會基本的急救術,包括哈姆立克法、心肺復甦術和燒燙傷的處理。

發生燒燙傷時,大部分家長都會知道實施「衝脫泡蓋送」的步驟,但對於寶寶突然失去意識,當下很難判斷到底該做哈姆立克法或心肺復甦術的急救,畢竟發生窒息狀況的原因很多,像是嬰兒猝死症候群、先天性疾病、癲癇都可能造成突然停止呼吸,誤食小物件、溢奶等也會導致上呼吸道阻塞而引起窒息,爸媽應特別留意。基本上,假如孩子尚有呼吸,應該平緩移動且使其側躺,讓舌頭不會阻塞呼吸,保持呼吸道順暢,並且觀察呼吸狀況和臉色、嘴唇是否發黑現象,判斷有無窒息狀況。反之,若孩子已無意識,就要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但若孩子尚有意識,只是呼吸道完全阻塞,則施以哈姆立克法。

由於1歲以下的嬰兒身軀可能比成人手掌小,加上還不會站立,因此,無論是實施心肺復甦術或哈姆立克法,都和1歲以上的幼兒略有不同。

1.心肺復甦術(CPR)

發現寶寶被異物噎到、溺水(休克)或呼吸衰竭、猝死,在發生意外時,要當機立斷,把握黃金時間,施行急救術。為了增加救命的成功機率,2010年美國心臟學會已將過去的「ABC」急救步驟更改成「CAB」,完整步驟稱為叫叫CAB(檢視意識與呼吸→請求支援→胸外心臟按壓→暢通呼吸道→人工呼吸)。

1歲以下

1歲以下的嬰兒由於體型較小,會使用胸戳法,急救步驟應重複交替,胸部按壓30次、人工呼吸2次,持續到寶寶會動或醫療救護人員到達為止。

Step1:輕拍、呼叫寶寶,確認有無反應及呼吸心跳。

Step2:尋求他人協助或撥打119,若獨自一人,先做2分鐘CPR再打119。

Step3:先用食中指或雙拇指按壓胸部兩乳頭聯機中央之下方,用力下壓胸廓約4公分,每分鐘100~120次快速壓,確保每次按壓後完全回彈,過程中儘量避免中斷,且時間不得超過10秒。

Step4:以壓額提下巴法之方式,開啟呼吸道。

Step5:口對口(捏住鼻子)或口對口鼻吹氣做人工呼吸,吹兩口氣,且每口氣約1秒鐘,可見胸部起伏。

1歲以上

與1歲以下的嬰兒之實施方法大略相同,但著重於胸部按壓的部分。

Step1、Step2:同上述。

Step3:單首長或雙手掌按壓胸部兩乳頭聯機中央,用力下壓胸廓約5公分,每分鐘100~120次快速壓,確保每次按壓後完全回彈,儘量避免中斷,且時間以不超過10秒。

Step4、Step5:同上述。

2.哈姆立克法

基本上,呼吸道若無完全阻塞,只需鼓勵寶寶用力咳嗽,不要拍背或干擾,保持觀察即可。若寶寶無法自己咳嗽、發不出聲音、不能呼吸或臉部發紫,代表他的呼吸道完全阻塞,就必須使用哈姆立克法,執行方式是拍背壓胸法,重複動作直到異物排出,提醒切勿試圖盲目掏出異物,應於目視下移除異物。

1歲以下

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頭頸尚未發展成熟,可能還不會站立,建議使用拍背壓胸法。

Step1:將寶寶面朝下趴在施救者的前臂,一手托住固定寶寶的頭頸,維持頭低腳高的傾斜姿勢。

Step2:另一手掌跟拍打背部兩肩胛骨之間,連續拍5次。

Step3:若上述方法無效,小心將寶寶翻轉,使面朝上,一手固定寶寶的頭部與頸背,維持頭低腳高的傾斜姿勢。

Step4:用食、中、無名三指置於胸骨下段,連續按壓5次。

1歲以上

1歲以上的孩子通常頭頸發展越趨成熟,下肢也較有力氣,可以站立,使用腹部壓迫法。不過,仍須視孩童能否站立或已經倒下兩種狀況處理。

孩童可以站立

Step1:從背部環抱,一手握拳,虎口向內置於肚臍下方,另一手抱住拳頭且握緊。

Step2:兩手快速向上內連續擠壓5次。

孩童已經倒下

Step1:使孩子仰臥,跨坐大腿,兩手十指互扣並翹起。

Step2:掌根置於肚臍上方與心窩中線,快速向下並往前推壓5次。

3.燙傷急救法

當孩童發生燒燙傷時,應立即去除傷害源,遵循衝、脫、泡、蓋、送的步驟順序給予急救。

Step1:衝。以流動的自來水衝15~30分鐘,儘快讓面板表面溫度下降,減少繼續傷害。

Step2:脫。充分泡溼後,小心除去衣物,必要時可以剪刀剪開衣服。若面板黏於衣物上,不要貿然撕開,應留到醫院處理;避免將傷口水泡弄破,減少感染機會。若有手錶、手環等要趕快脫下,避免肢體腫脹後影響迴圈。

Step3:泡。繼續浸泡於冷水中30分鐘,能夠減輕疼痛,若燙傷面積過大或年齡較小,則不必浸泡過久,避免體溫下降。

Step4:蓋。用清潔乾淨的紗布或衣物覆蓋,勿在傷口處任意塗抹外用草藥或牙膏、豉油等偏方,對傷口復原並無實質幫助,反而可能增加醫院處理傷口的困難,提高感染率。

Step5:送。初步處理後即可送往鄰近的醫院進一步處置,視嚴重程度決定是否清創、住院治療或轉送燒燙傷中心。

釋出於 2022-01-13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