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氣喘
氣喘是一種慢性疾病,是一種支氣管慢性發炎及出現過敏反應的疾病;換句話說,氣喘也是過敏疾病的一種,過敏是指生物體對外來的異物(過敏原)產生的一種不適當反應,當過敏原與體內抗體相互作用時,人體器官組織可能會出現水腫、發炎,肌肉的平滑肌出現收縮、痙攣,產生一系列不同疾病。
氣喘是氣管在接受過敏原、或非過敏原刺激物(如二手菸、室內外汙染的空氣)刺激後,氣管內產生平滑肌收縮、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加、發炎細胞浸潤等反應;此外,氣喘患者也可能常同時患有其他的過敏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食物過敏、及面板過敏(異位性面板炎、蕁麻疹)等。
氣喘病患的氣管發炎反應就和面板表面的傷口發炎一樣,會有腫脹、泛紅和黏液分泌的現象,而氣喘病患的氣管,就是長期處於這種發炎的狀態。
當敏感又發炎的氣管遇到刺激,就像結痂未痊癒的傷口又被割傷一樣,身體會自動分泌更多的黏液來保護傷口,再加上支氣管壁的肌肉收縮,就會導致呼吸道阻塞嚴重,造成咳嗽、喘鳴、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就是所謂的氣喘發作。
寶寶氣喘時的症狀
氣喘症狀因人而異,每次不盡相同,也有許多疾病發病的症狀跟氣喘極為相似,例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而氣喘的主要症狀包括:
1.呼吸急促、呼吸困難。
2.喘鳴。
3.咳嗽,有時有痰,有時會打噴嚏、流鼻水、慢性咳嗽。
4.胸悶,胸部有緊縮感。
5.夜咳,一星期有3天以上。
是感冒還是氣喘?
如果是感冒,症狀出現的時間大多有一定的過程,且常伴隨喉嚨明顯腫脹疼痛,平均在1個星期之內會好;若是支氣管過敏,有可能在白天的時候,孩子都沒有出現任何咳嗽,也沒有喉嚨痛、痰多等症狀,但到了半夜比較涼的時候,就會開始反覆咳嗽。
寶寶氣喘是什麼原因
病因一:遺傳
氣喘跟遺傳有關?若父母沒有氣喘,孩子就不會有氣喘?
目前知道氣喘跟遺傳有關係,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有氣喘,那麼孩子有氣喘的機率的確會比較高。
剛生下來的新生兒,臍帶血中若有較高的過敏性球蛋白,測得臍帶血中的IgE≧0.9IU/ml,日後也較容易罹患氣喘等過敏相關疾病。
也可能有不同的遺傳方式,例如一家人中有人得氣喘,有人是過敏性鼻炎,有人則是異位性面板炎等,過敏體質可能會傳給下一代或隔代遺傳,因此父母親沒有,並不表示孩子就不具過敏體質。
若氣喘與遺傳有關,孕媽咪是不是能在孕期做些什麼,預防寶寶出生後患有氣喘呢?
懷孕或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的環境中,都會增加氣喘機率。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足夠的資料支援母親在懷孕或哺乳期間的飲食可以預防寶寶罹患氣喘或是過敏性疾病,最重要的還是要維持均衡健康的飲食。
此外,若孕媽咪本身就是氣喘患者,在孕期若氣喘發作,一定要使用醫生所給予的專業藥物或噴劑,否則當孕媽咪氣喘發作,血氧濃度降低,會造成腹中的寶寶也跟著缺氧,是非常危險的!
心理因素是誘發發氣喘發作的成因之一,母親在懷孕與產後的憂鬱,可能在孩童時期的氣喘發生扮演一定的角色;此外,家屬以及主要照顧者在病童1歲之內所遭遇的生活壓力,可能與嬰幼兒的過敏與喘鳴有關,而且跟6〜8歲之間的氣喘也有相關。
病因二:室內外空氣汙染
若將誘發嬰幼兒遺傳性過敏氣喘病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分為室內、室外兩種,室內最主要的過敏原包括:塵蟎、狗與貓的皮屑、黴菌、蟑螂、花粉、香水、油漆裝潢用料(含有甲醛)、室內游泳池的氯氣等。
因此,若家中有氣喘兒,應積極保持居家環境的整潔,杜絕蟑螂、黴菌的孳生,同時也要避免過度裝潢,杜絕化學物質揮發在空氣當中。
近年來空氣汙染劇增,室內環境西化,大家要求柔軟舒適、節省能源,居家房屋通氣不良,使得空氣汙染物與過敏原(尤其是塵蟎)的濃度逐漸累積,居高不下,造成過敏氣喘病的嚴重度及人數逐年增高,使得有機會產生過敏氣喘病死亡的危險病人群數目大增。
空氣汙染物的過度增加,不但會造成免疫力正常的健康民眾容易產生呼吸系統疾病,對於免疫力偏差的呼吸道過敏病人所造成的傷害會遠大於正常人!
居家抗塵蟎、黴菌大作戰!
塵蟎、黴菌是誘發氣喘的主要過敏原之一,塵蟎是一種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極小節肢動物,平常用肉眼看不到,主要是依靠人類或動物脫落的面板為食物,在室內環境中最常分佈於地毯、床,建議爸爸媽媽在寢具選擇上,儘量避免選用棉被、鵝絨被或毛毯,因為臺灣溼氣重,此類棉被材質很容易滋生塵蟎、黴菌,抑制塵蟎的方法還包括每週以55℃以上的熱水浸泡20分鐘清洗寢具,最好能夠日曬超過6小時;此外,厚重的窗簾與榻榻米因為清潔不易,所以也很容易累積大量的塵蟎,應儘量避免使用。
病因三:食物
食物也是會造成過敏而誘發過敏發作不可輕忽的成分之一,過敏兒對食物的過敏反應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且可能波及全身各部位。
如在呼吸系統,食物過敏可以引起氣喘、鼻子過敏、眼睛過敏。相較於一般兒童,氣喘病童的支氣管更為敏感,其中也包括了對溫度的反應,氣管敏感的人,如果一次大量食用冰冷食物,當冰冷的食物透過食道,會使在一旁的氣管溫度降低,因而產生支氣管收縮的現象。
有一項跨國的研究發現,氣喘兒飲用冰水而引發症狀的比例,東方人有63%,而西方人只有9%,這樣的差異有可能源自於東西方人體質、飲食習慣的不同。所以在國外,並沒有氣喘不能吃冰這樣的說法,但對臺灣人來說,可能須更為謹慎,若是真要飲用冰品,也應該要注意不要喝得太猛,更要避免在運動後氣喘如牛的時候大量飲用冰水。
除了冰品之外,平日也要避免食用過多加工食物或飲品(含有防腐劑和色素),例如,巧克力、餅乾、糖果、香腸、火腿、熱狗及罐頭等,也很容易引發發炎反應。
病因四:呼吸道病毒感染
黴漿菌肺炎、支氣管發炎、呼吸道病毒感染等都會誘發或加重病童的氣喘發作;因此,氣喘兒除了平日要注意均衡飲食、定期運動,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外,在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期間,應避免到密閉式的公共場所,更要做到常戴口罩與勤洗手。
病因五:溫度、溼度變化
乾冷、溼冷的天氣與換季時(秋末冬初或春末夏初)會造成氣喘病發作,在季節交替之際,會使呼吸道較為過敏的氣喘患者很容易產生氣喘的發作;太乾或太溼都會造成呼吸道的不適,建議使用除溼機,將溼度控制在50〜60%之間。
家有氣喘兒,不能只使用空氣清靜機嗎?為什麼還需要除溼機?
事實上,除溼機的重要性優於空氣清淨機,第一,塵蟎75%由水份組成,降低溼度也能夠減少塵蟎的活性及數量,同時也能減少黴菌的生成。
第二,塵蟎大小約長170〜500微米,寬250〜322微米(1公釐=1000微米),一般空氣清靜機除了無法過濾到這麼小的分子之外,附著在床上或窗簾上的塵蟎也不會因此消失。
病因六:劇烈運動
一般來說,若不是正在發作的氣喘兒,多會鼓勵期從事游泳、騎車,或爬山等運動,正常的運動,可以提高小朋友的免疫力與體力,穩定氣喘病情;若是正在氣喘的小朋友是絕對禁止劇烈運動的,例如,快跑,假如在運動中氣喘發作了,也一定要立刻停止活動並馬上使用藥物治療。
氣喘的診斷
5歲以下氣喘兒診斷須特別謹慎
對5歲以下氣喘兒要下氣喘的診斷是困難的,其氣喘的臨床症狀是多變且非特異性的,其偶發的呼吸道症狀像是喘鳴和咳嗽,在沒有氣喘的兒童也很常見。
5歲以下氣喘兒較難以診斷的原因之一在於呼吸氣流的限制,有時候在診間指導孩子使用呼氣測量工具時,5歲以下孩子的理解力或成熟度還不夠,可能無法完全理解或正確使用測量工具(必須確實做到吸完一口氣後憋氣達5秒,再以口完全咬著器具撥出氣來),導致較難以使用工具測量來確診。
5歲以下氣喘兒診斷主要是依靠臨床判斷、症狀評價,以及加上爸媽對孩子發病時狀況的描述,例如,若是連續一星期不停的咳嗽超過3天以上,尤其在早、晚、天氣涼的時候,都很可能是氣喘的症狀,並不一定所有的氣喘都可以明顯聽到咻咻咻的喘鳴聲。
由於大部分的氣喘兒為過敏性體質,所以也會對其過敏家族病史與是否有其他過敏症狀加以瞭解。
「大部份的氣喘兒在嬰幼兒時期,就可能連同有異位性面板炎、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等過敏症狀一同出現,一般來說過敏兒在出生時的過敏反應最常也最先會出現在面板與腸道,到了3歲左右可能開始會出現呼吸道的過敏反應。」不過,無論是否是呼吸道發炎等氣喘的病理特徵,實際上都很難常規地在這個年齡層被評價。
氣喘的藥物治療
在治療氣喘的藥物中,類固醇是最常被使用的,然而,許多爸爸媽媽只要一聽到類固醇就臉色大變,事實上,人體本身就會分泌「類固醇」,類固醇是人體腎上腺所分泌的一種成分,屬於荷爾蒙的一種,它的主要作用在於維持體內電解質與水分的平衡,同時也有對抗發炎的作用,因此當人體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會以人工合成類固醇來彌補人體分泌的不足,加速細胞功能恢復,例如,在氣喘發作時,類固醇就可以發揮抗發炎與穩定細胞的作用。
類固醇使用方式
噴霧吸入劑
類固醇的噴型吸劑,在醫生的專業建議量之下使用,安全性相當高,其用藥原理就像是面板破皮受傷發炎時擦藥一樣,對全身的副作用很少,給孩童的噴霧吸入劑也會再額外附上吸藥輔助器,唯獨需要的是家長的配合與耐心,因為類固醇主要是預防氣喘的發作,不是吸入後立刻有氣管放鬆的治療效果,通常會建議使用一段時間以上,才會有明顯效果。
逐漸降低氣管因過敏所造成的發炎現象,有時候家長因為擔心孩子會過度依賴藥物,或是自己覺得孩子已經沒有任何氣喘的症狀就擅自停藥,如果因為擔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或生長而不使用或是不當使用,反而容易氣喘發作,得不償失!
乾粉式吸入劑
這種形式的吸入劑,裡面的成分有分為單獨含有類固醇與合併氣喘擴張劑兩種,有不同藥劑含量,也提供不同年齡的患者做選擇,
非類固醇抗發炎劑
白三烯調節劑
一般來說,短效性的氣喘藥物對小朋友造成的影響很輕,在診治時通常也會與家長先行溝通,讓他們瞭解各類藥物,以及討論他們比較能夠接受哪一種治療方式。
非類固醇的抗發炎劑白三烯調節劑可以降低乾冷空氣所引發的氣喘,不過,不同劑量的各種白三烯調節劑,是用於不同的年齡層,有些只可用於6歲以上兒童,並非所有小朋友都可以使用;一般來說,在兒童使用了白三烯調節劑3個月左右,會針對氣喘病童的狀況再做仔細評價,視情況斟酌是否減少氣管擴張劑或類固醇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