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自測是不是便秘

avatar 智玲Sama
2.8萬 熱度 A+ A-
本來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如廁。但當有一天,早上起來突然沒有這個意思,怎麼蘊嚷就是下不來,你會馬上想到,呀,我便秘了。老張說剛開始自己是2~3天一

本來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如廁。但當有一天,早上起來突然沒有這個意思,怎麼蘊嚷就是下不來,你會馬上想到,呀,我便秘了。

老張說剛開始自己是2~3天一次大便,後來間隔時間慢慢延長,到後來基本都在10天以上才一次大便。平時根本就沒有任何要大便的意思,只是到後面肚子脹,吃東西少。老張是患上便秘了嗎?

便秘是什麼

糞便不排,或排出困難,這就是便秘。當然如果只是偶爾一次兩次,還不能戴上這個帽子,我們看看真正的便秘標準是什麼?

國際標準:在過去的12個月中,持續或累積至少12周並有下列2個或2個以上症狀:

□ 4次大便至少一次是過度用力

□ 4次大便至少一次感覺排空不暢

□ 4次大便至少一次為硬梗或顆粒狀

□ 4次大便至少一次有肛門直感或阻塞感

□ 4次大便至少一次需手法幫助

□ 每週大便次數少於3次,日排便量小於35克

不存在稀便,也不符合IBS()的診斷標準。

這個標準簡單說,便秘就是不能日排,或經常排出不暢、不盡、不爽。

國內標準:便秘不是一個病,而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含義,其包括:

1.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困難。

2.排便困難合併一些特殊症候群,如:長期用力排便、直腸脹感、排便不完全感或需手法幫助排便。

3.7天內排大便次數少於2~3次。

與國際標準比較,國內標準要相對寬泛,但兩者內容相差不大。

依照這個標準,上面的老張符合第3條,所以他確實是便秘了。

便秘了怎麼辦

便秘患者需根據便秘輕重、病因和型別,採用綜合治療,以恢復正常排便生理。治療方法包括一般生活治療、藥物治療、生物反饋訓練和手術治療:

生活治療,採取合理的飲食習慣,如增加膳食纖維含量,增加飲水量以加強對結腸的刺激,並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如晨起排便、有便意及時排便,避免用力排便,同時應增加活動。

藥物治療,導瀉劑的選擇原則上不應使用對腸道刺激性強的瀉劑,以避免患者對藥物的依賴性。

生物反饋訓練,可用於直腸肛門、盆底肌功能紊亂的便秘患者,其長期療效較好。生物反饋治療可訓練患者在排便時鬆弛盆底肌肉,使排便時腹肌、盆底肌群活動協調;而對便意閾值異常的患者,應重視對排便反射的重建和調整對便意感知的訓練。訓練計劃並無特定規範,訓練強度較大,但安全有效。對於盆底功能障礙患者,應優先選擇生物反饋治療,而不是手術。

手術治療,對嚴重頑固性便秘上述所有治療均無效,若為結腸傳輸功能障礙型便秘、病情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但在便秘這個龐大的病症群中,真正需要手術治療的還是屬於極少數。

釋出於 2021-02-21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