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是一種進展較快的惡性腫瘤,20世紀70年代以前,一般症狀出現至死亡時間平均為3~6個月,少數病例在出現症狀後不到3個月死亡,也有個別病例生存1年以上,生存5年以上者罕見。1971年Curutchet總結了1905~1970年全世界的文獻,僅有45例生存5年以上的肝癌病人。其預後與臨床型別和病理型別有直接關係。一般臨床病型中單純型預後最好,硬化型次之,炎症型最差。換言之,臨床有明顯肝硬化者預後較差,如肝功能有嚴重損害者預後更差。癌細胞分化程度越好其預後也較好,單結節、小肝癌、包膜完整、無癌栓或癌細胞周圍有大量淋巴細胞浸潤者,預後較好;行根治性切除、術後AFP降至正常值者,預後也好。總之,決定肝癌預後的主要因素是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和宿主的抗病能力,這兩方面均隨著病程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因此,如能對原發性肝癌進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一定會進一步改善肝癌的預後。近年,肝癌病人生存率明顯提高。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1958~1990年間住院病人的1450例肝癌中已有125例生存5年以上。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科手術對肝癌的根治性切除、二期切除、手術後復發再切除。外科治療的進步也總是建立在診斷技術、綜合治療等基礎之上。甲胎蛋白的檢測、B超、CT的應用是早期發現小肝癌的前提,根治性切除小肝癌又是提高肝癌總的5年生存率的重要途徑。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統計資料顯示:1958~1993年共有514例小肝癌,其中474例行手術切除,手術死亡率為1.7%死因主要為肝性腦病、肝腎功能衰竭,5年生存率63.8%,10年生存率46.8%,生存最長者達36年。小肝癌切除療效最好,不能切除肝癌縮小後再切除,可獲得60.8%5年生存率,可切除大肝癌病人手術死亡率低於5%,根治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為40%。影響預後的因素如病期的早晚、腫瘤位置、治療方式、病理型別和腫瘤的生物學特性等等。在此僅討論與切除相關的影響預後的因素。
1.切除範圍 根治性切除術後顯著優於姑息性切除。癌細胞經過門靜脈系統造成肝內轉移,如果沿Glisson系統廣泛規則切除腫瘤,會減少復發,預後較好。實際上,大多數病人伴有肝硬化,切除範圍過大勢必引起肝功能難以代償,增加手術死亡率,因此,在此情況下外科醫生提出限量肝切除,即切除肝癌連同癌周1cm的無癌肝組織。但也有人認為肝切線離癌邊緣1~2cm則才算根治性切除。Yoashida發現切除無癌肝組織1cm或不到1cm即夠,術後復發與切緣距離無關;當癌腫大於4cm時即使離開癌緣1cm切肝,仍不能防止復發。
2.門靜脈瘤栓 作為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是無可爭議的。伴癌栓病人切除術後複發率高於無癌栓者,預後差。
3.圍術期輸血 一般認為對病人預後有不良影響。輸血組住院時間長,肝酶紊亂較嚴重,發熱率和併發症較高,這種影響可能是輸血的免疫抑制結果。Sitzmann研究認為輸血造成的不良影響與輸血的量有關,輸血4.0個單位的病人無併發症,輸血4.0個單位以上者才有併發症。Yamamoto隨訪252例肝癌切除病人發現,144例發生肝癌復發,其中74.3%n=55為輸血組病人,明顯高於未輸血組50.5%,n=89,故有人認為圍術期輸血易促進肝細胞癌術後復發,這一問題還待更多的研究證實。
4.腫瘤部位 肝門區中央型肝癌切除術後較周圍型預後差。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的資料顯示肝門區肝癌切除術後1,3年生存率分別為65.7%、45.3%、38.3%,明顯低於同期周圍型肝癌切除術1,3,5年生存率93.8%、86.1%、80.1%,可能因肝門區肝癌貼近大血管,癌細胞較早隨血迴圈而在肝內擴散,此外,因緊鄰大血管,切除範圍亦有限。
5.腫瘤大小 大肝癌切除術後總的預後不如小肝癌。可能大肝癌在生長過程中常早已突破包膜,肝癌細胞亦早已向肝內擴散所致。
對於合併嚴重肝硬化的小肝癌,採用區域性根治性切除代替傳統的肝葉切除可有效地提高手術切除率、降低手術死亡率,取得較好的遠期療效。術後利用AFP和B超長期隨訪,以發現早期的肝癌復發灶,及時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動脈化療栓塞等治療,使腫瘤縮小後再行二期切除。手術治療、化療、放療、中醫治療、免疫生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儘管如此,但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如原發性肝癌發病原因還不清楚。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AFP陰性小肝癌的早期診斷還沒有完全解決;合併肝硬化和多中心發生肝癌尚沒有很好的治療辦法;術後複發率還很高,遠期療效仍不滿意;目前還沒有發現對患者全身反應小而對肝癌又有特效作用的藥物;綜合療法如何科學合理應用;肝癌侵犯血管導致肝內播散等等,這些問題都影響著肝癌的預後,有待儘快研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