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風溼病,中醫稱之為痺病。由於受風、寒、溼、熱等邪氣,阻滯經脈,影響關節屈伸不利,筋脈拘急,區域性或腫或脹,有時觸之發冷覺寒,或潮溼有汗,或乾燥皸裂,或者溼熱火盛,它的成因一般是風寒、溼熱,另外也還有痰、瘀、燥、毒。多年來,廣大臨床醫生和風溼病患者一直尋求著透過飲食而改善病情,減輕症狀。目前,他們的努力已部分得到臨床上的支援。
攻略一:兩種療法
風溼病的飲食治療是指透過調整、控制患者飲食以求減輕、改善病情,防止或減少復發的一種治療方法。
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兩種方式:補充療法和排除療法。
【補充療法】即在患者飲食中新增某種些物質的治療方法。有多種食物被患者應用於飲食治療中,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魚油和夜櫻草油。另外,紐西蘭綠緣貝、硒、維生素、中草藥、海藻、人參、大蒜、蜂蜜等在患者中的應用也較常見。動物實驗已經證明,含魚油飲食可以降低實驗性關節炎的炎症。臨床使用表明,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服用夜櫻草油和硒,對病情都有明顯的改善,其作用機理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排除療法】即把某種些特定的食物從飲食中加以清除的治療方法。食物排除療法包括3個步驟:①排除期:將所有可能導致症狀的食物從飲食中加以清除,以觀察症狀是否好轉。②重新引入期:如果經排除期後症狀確定消失,則每隔一段時間重新加入一種被清除的食物,觀察其是否引發症狀。③雙盲法激發期:設計雙盲實驗,用可疑食物激發,這是為了研究的可信度,以證實前兩期得到的結果是否可信。這種飲食調控方法約耗時6周,是目前最精確、最可信的研究飲食反應的方法,但具體操作方法、時間因人而異。
溫馨提示:這種方法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免發生營養障礙性疾病。
攻略二:五大用品
下面介紹五種最為常見治溼、祛風、清熱、化瘀、消腫的藥食兩用之品,主副兼宜:
【薏苡仁】又稱苡米,是一種糧食作物,有清熱祛溼、疏筋、緩解拘攣、除痺的功效。民間用於熬粥,食後清爽可口,既能清熱,又能利溼通絡,利關節,適用於關節腫痛,拘攣不利,長服久服,確有與用藥有相輔相成的效果。每週服2~3次,治療坐骨神經痛、骨膜炎等。
【山藥】古名薯蕷,健脾胃、祛溼,可熬粥、制糕、做餅,既可清夏季熱邪熱中夾溼,又能調理脾胃。
《金匱要略》一書中有“薯蕷丸”一方,又名“大山藥丸”,就是以山藥為主藥的一張方子,既可祛風除溼,又能扶正補虛,此方補中寓散,補而不膩,對於虛勞夾風諸症有較好效果,治療“風氣百疾,虛勞諸不足”。
【百合】潤肺清心、養五臟、祛風溼,用於風溼病清其餘邪,扶正安神,調整氣血諸不足,屬於平補,可制羹、糕粥、菜餚各種膳食。
【地龍】即蚯蚓,清熱、通絡、利溼、化瘀、消腫,可外用,可內服,化瘀消栓,促進血行,祛溼消腫。
外用可搗成泥,外敷區域性,可消腫、清熱利溼,內服可製成菜餚。
【白芥子】就是芥菜子,可以製成芥末,菜蔬調味,善走散,長於豁痰利氣、祛痰,兼消腫散結,治風溼漫腫,內服外用皆宜,為軟化痰核、消腫脹之藥食兩用之品。
攻略三:三項注意
風溼病患者在飲食調理方面應注意以下三大問題:
一、飲食應全面,營養均衡,不可偏食。一般來說,除痛風性關節炎外,飲食是沒有太多禁忌的,如瓜果、蔬菜、魚、豬肉、魚油、維生素、蜂蜜均可食用,以利於全面吸收營養。主要宜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滿足患者機體對營養及能量的需要,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二、不宜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品,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最好忌食。有些風溼病患者喜歡服用一些藥酒,認為酒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可以止痛消腫,其實這應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區別對待。酒性辛熱,能祛散寒邪,如是寒溼體質或是證屬寒溼內阻的,可飲用一些藥酒;而南方溼熱較重,如伴有溼熱之象的患者,則不宜飲酒,因為酒性原本溼熱,熱重傷肝,溼重傷脾,如再浸入附子、川烏、細辛一類的熱藥,會加重內熱和腫痛。糖類及脂肪也要少食,因為此類食物久食多食容易損傷脾胃,導致痰溼的滋生,從而加重病情。另外,處於急性期有關節腫脹的患者,食鹽用量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水鈉瀦留,停滯於關節,更會加重關節的腫脹程度。
三、在配製藥膳時,區別對待。具體應遵循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根據不同病情采用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方法。一般來說,行風痺患者宜用蔥、姜等辛溫發散之品;寒痛痺患者宜用胡椒、乾薑等溫熱之品,忌食雪糕冰棒等冰凍生冷的食物;溼著痺患者宜用茯苓、冬瓜、苡米等健脾祛溼之品;熱痺患者宜用綠豆、冬瓜等食物,不宜飲酒及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攻略四:四類藥膳
風溼病患者可自我配製以下幾種常用藥膳:
一、防風祛溼粥:
材料:防風20克,防己15克,粳米100克,薏米50克。
製作:防風、防己水煎取汁,加入粳米、薏米熬粥,分次食用。
功能:用於風溼較盛、關節疼痛呈遊走性、疼痛較劇的患者。
二、赤小豆粥:
材料:赤小豆30克,白米15克,白糖適量。
製作:先煮熟赤小豆,再加入白米熬粥,加糖,能除溼熱。
功能:可用於風溼病而出現肢體沉重著、關節屈伸不利的患者。
三、麻子煮粥:
材料:冬麻子250克,粳米100克,蔥、椒、鹽及豆豉適量。
製作:冬麻子搗碎後用水過濾取汁,加入粳米煮成稀粥,下蔥、椒、鹽及豆豉。患者空腹食用。
功能:適用於老年風溼病患者。
四、補虛正氣粥:
材料:炙黃芪30~60克、人參3~5克或黨參3~5克、粳米60~90克。
製作:先將炙黃芪、人參或黨參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入沙鍋煎沸,然後改用小火煎成濃汁,取汁後,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再取汁,去渣,將第一次、第二次所取的藥汁合併,分兩份於每日早晚同粳米加水適量煮粥,粥成以後,加入白糖少許,稍煮即可。人參也可做成參粉,調入黃芪粥中煮,然後服食。
功能:主要適用於體質虛弱、關節痠痛、脾胃功能失調者。
溫馨提示:食用藥膳時,應少量多餐,切勿一次食用過多,以免導致消化吸收不良,損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