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讓中國人少活近5年”,長城會上,來自北京安貞醫院趙冬教授的一句話讓在場的人吃驚不小。資料來自哪兒呢?趙冬及其團隊對2010年國家疾病監測系統資料進行了評估,他們發現,心血管病死亡導致我國人群平均期望壽命縮短4.79年。
防大於治,永不過時。“防控高血壓是預防心血管病早死的重要方式”,趙冬教授表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給心臟健康埋下“雷”,我們要做的就是及時發現這些“雷區”,進行干預和治療。
雷區一:胖肚子—— 中國男人腰圍應再減5釐米 “大胖肚子、小細腿兒,圓滾滾的像蘋果”,這是很多中年男人的身材,而腹部肥胖帶來的問題就是內臟脂肪含量很高,更容易患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所以,趁著年輕好減肥,趕緊把“胖肚子”這顆雷掃掉。
胖不胖誰說了算?腰圍是比較方便測量的一個標準。但是,相比於女人,男人的腰圍更受“冷落”。在本屆長城會上,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社群防治部的趙連成教授做的報告就是關注“男人的腰圍”。 2010年,中國心臟大會上的專家曾就“女人腰圍上限是80釐米還是85釐米好”做過辯論。其實,關於男人腰圍標準也有爭議,是不超過90釐米,還是85釐米?現在這個標準也有點亂。 “包括《高血壓指南》等在內的一些文獻及很多臨床醫生,普遍用的都是90釐米的切點,但實際上,它只是一個‘臨時工’。以前我們沒有自己的腰圍指標,於是 WHO就根據美國等國家的標準給亞洲推薦了一個‘臨時標準’。” 趙連成教授補充。 為彌補這塊空白,中國肥胖工作組曾做過一個針對24萬人的回顧性研究,得出了“中國男人腰圍不超過85釐米才健康”的結論,在原衛生部頒佈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中也推薦男性腰圍以85釐米為切點。 儘管有相對科學的依據,這個推薦值尚卻未得到臨床專家的支援,所以,趙教授在現場呼籲,中國男人的腰圍標準應該再減5釐米,用85釐米的切點。為什麼呢?趙教授解釋,相比於歐美人,亞洲人的內臟脂肪比例要高,相同體重,亞洲人更容易腹部肥胖,所以標準應更嚴格。 有了標準,那怎麼測才更準確呢?趙連成教授建議,在一天中的同一時間,用同一把軟尺,測量相同的部位(大約在腰帶所處位置),測量時放輕鬆,不要屏氣。
雷區二:生孩子—— “開灤研究”聚焦危險孕婦 “兒奔生,娘奔死”,說的是生孩子的危險,除了羊水栓塞這種緊急險情,生個孩子還可能會讓你在老了更容易得高血壓。在長城會上,開灤總醫院院長吳壽嶺給大家帶來的“開灤研究”就講了這個事兒。 “開灤研究”是開灤總醫院2006年開始的針對開灤集團所有員工(約15萬人)進行的研究,主要是做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調查及干預研究,其中有一部分是“妊娠期對遠期高血壓發病率的影響”。 哪些險情會讓準媽媽們在將來老了更易患高血壓呢?開灤研究發現,有三種情況需提防,分別是妊高症、早產和低體重兒。出現妊高症的女性,老了患高血壓的比例是29.87%,而沒有妊高症的女性,比例只有18.87%;如果孩子是早產,媽媽將來患高血壓的風險比非早產的增加了1.3倍;如果孩子是低體重兒(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這個風險將增加1.6倍。 “因為雌激素等的影響,懷孕生子對女性來說是一種心血管應激,所以,女性在孕期容易出現高血壓等問題。另外,我們發現,生完孩子的女性體內還持續存在低度的炎症反應,如果處理不好,也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吳壽嶺院長解釋道。 “有了孩子,就沒了自己”是很多新媽媽的狀態。吳壽嶺院長提醒,如果出現過妊高症,新媽媽在產後一定要關注自己的血壓情況,最好買個血壓計,定時監測。飲食上也要注意,在保證足夠母乳的前提下,控制好體重。英國每日郵報今年3月份曾報道過,加拿大西奈山醫院一項研究表明,產後3~12個月減肥失敗的話,將增加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
預防妊高症也很必要。高血壓、水腫和蛋白尿是妊高症的三個主要訊號,尤其是在孕20周後,一定要定期做產檢,尤其是有高血壓家族史的準媽媽,在孕晚期要控制好體重,每週增長體重應控制在500克以內。
雷區三:壞心情—— 女性更年期要防“雙心病” 絕經後女性是心血管疾病高發人群。在50歲前後,伴隨更年期到來,身體走向衰老,血壓、血脂、血糖異常的發生率增加,各種疾病相伴而至。“對於更年期女性來說,壞心情也是心臟健康的不利因素。”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老年內科主任劉梅林提醒,失眠、抑鬱、焦慮、愛發脾氣,更年期女人容易發生情緒波動,導致女性生活質量降低。但是,可別小看這些心病,弄不好就會轉為心臟病。《中國女性心血管疾病預防專家共識》提出,“患抑鬱症的女性發生冠心病的危險顯著增加,女性冠心病抑鬱患者長期死亡率增加,有抑鬱情緒的女性更容易體驗心絞痛。”由於女性冠心病患者症狀經常不典型,容易漏診誤診而延誤治療時機。 精神壓力及不良生活習慣,可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增快,導致女性心血管病的發生率增加。“更年期是身體一個調節再適應的過程,生理、心理均參與其中。不少更年期女性會患上‘雙心病’,心理和心臟都出問題。”維持“雙心健康”至關重要。
另外,這個階段的女性往往更願意“犧牲自己,成全家人”,生了病也總是拖著,好不容易去看醫生了,在說病情時,還往往家長裡短、理不清,掩蓋了真正的問題,讓醫生也誤以為是更年期鬧情緒呢,從而耽誤了病情。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防治“雙心疾病”,是更年期女性要做好的功課。戒菸、避免吸二手菸,限酒、限鹽,調整飲食結構、堅持有氧運動和控制體重,使BMI小於25kg/m2、腰圍小於80釐米。劉梅林還強調,不推薦常規服用多種維生素、維生素D、葉酸等預防女性心腦血管的健康,若需服用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阿司匹林用於心血管病預防應謹慎,高危患者使用時應關注有無出血傾向。膽固醇升高伴有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絕經後女性應積極使用他汀類藥物使血脂達標。此外,應該積極治療心血管病危險因素。
雷區四:沒症狀—— 近七成人“不明不白”地走了 “有很多冠心病人猝死之前完全沒有症狀,猝死後送到醫院一查才發現這人有冠心病。”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馬涵英介紹,心血管病可以說是沉默的殺手,指的是心血管病發展過程中,會存在沒有心腦血管症狀的結構和功能改變;但沒症狀,不等於沒有病。 “症狀是病人自己的主觀感覺,病人有症狀就診時就會主觀地講出一些事情,從英語來講叫complaint,就是‘主訴’,但是如果病人沒有症狀,比如高血壓,儘管他的血壓可能很高,但是病人沒有什麼明顯的不適,於是忽略了就醫和治療,一旦發病,很可能就無法挽回。”馬涵英教授解釋。 《中國心臟性猝死屍檢研究:531例病理學分析》中公佈了中國30年心臟性猝死531例屍檢病理學註冊研究結果,其中有一個數據令人不寒而慄:猝死發生前有症狀者僅佔33.1%,最重要的死因是冠心病,佔猝死人數的52.9%。也就是說,有近七成人都是“不明不白”地走了。
“怎麼知道你和心血管疾病掛不掛鉤呢?“我經常讓我的病人算算自己能得多少分,”馬涵英教授說,INTERHEART研究表明有9個因素可以解釋90%以上心肌梗死的發生危險,分別是:血脂異常、吸菸、高血壓、糖尿病、腹型肥胖、社會心理因素(抑鬱緊張壓力大)、少吃蔬果、缺乏運動和大量飲酒。“有這當中的一個因素就給自己加一分,得分越高,你離心血管病就越近。要想遠離心血管病,一定要開始減分行動。” 除了這些危險因素,生活中還有一些誘因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有的人可能身體很健康,也沒有危險因素,但也可能因為一個誘因,就猝死了。”馬涵英說,長期熬夜、情緒過於激動、便秘等都是可怕的誘因。“因此,我現在經常建議我的病人循生物鐘、睡子午覺、葆好心情,並且力所能及地鍛鍊一下四肢長肌來進行缺血預適應訓練,因為全身肌肉中,四肢肌肉與心肌的關係最密切,因此鍛鍊四肢肌肉能起到保護心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