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中膽固醇過飽和
正常情況下,膽固醇溶解在微膠粒中,不容易形成結晶。但如果長期的高膽固醇飲食會導致膽汁中的膽固醇增加,使膽汁中各種成分的比例發生改變,膽固醇過多則可結晶沉澱,最後逐漸形成膽結石。
有些患者則是由於年齡、性別和體質的差異,本來就分泌這種含過飽和膽固醇的膽汁,如果因因為肝臟病變而致使膽鹽的合成減少,影響膽汁的微膠粒狀態,可造成膽固醇過飽和及結晶析出。此外膽汁酸的分泌減少、膽囊對膽鹽和卵磷脂的吸收,以及由於膽道梗阻引起的膽汁瘀滯,都可以導致膽固醇的含量相對真假,出現相對過飽和而結晶析出。
膽囊感染
洗淨感染後,脫落的膽道上皮細胞和黏液能成為膽固醇結石結晶的核心。但膽囊感染時,膽囊壁會吸收膽鹽,改變膽汁成分的比例,形成膽結石。
膽道感染
膽道感染或者蛔蟲等寄生蟲進入膽道,可以使腸道內的細菌在膽汁中繁殖,其所產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可使已經結合的膽紅素雙葡萄醛酸脂分解出非結核性膽紅素,非結核性膽紅素與鈣離子結合形成水溶性膽紅素鈣,再以蟲卵、細菌或者脫落的膽道上皮細胞等為核心,逐漸沉積形成膽色素結石。
膽鹽濃度下降
膽鹽濃度與膽色素結石的形成有一定的關係。膽鹽中的膽汁酸對遊離的膽紅素有助溶作用,膽鹽濃度下降,膽紅素就容易沉積,沉積的膽紅素在粘液物質的作用下可以凝聚形成結石。
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的患者,其肝臟分泌的膽汁中非結核性膽紅素的濃度較高,就會容易形成的結石會加重梗阻和感染,造成惡性迴圈。
反覆性膽道感染
反覆性的膽道感染可使膽道狹窄,膽汁排出不暢,進而加重感染,促進膽色素結石的形成。形成的結石又會加重梗阻和感染,造成惡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