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遍全身,能輸送營養、排出廢物,還暗藏著身體健康與否的“密碼”。
輔助診斷。今年9月,英國《每日郵報》刊文指出,美國西北大學研究發現,血液中9種化學物質的增加與抑鬱症相關。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能測定其中3種化學物質含量的血液檢查,目的在於方便抑鬱症的診斷。
預測康復速度。據美國“每日健康”網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透過監測血液中一種白細胞的活動,可預測手術後患者的恢復速度,以便在術前做出更具體的計劃。
發現長壽跡象。2013年刊登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血液中某些代謝分子的等級水平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以及衰老速度。其中一種分子還與肺功能、骨密度、血壓和膽固醇水平等有密切關係。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檢驗科主任醫師叢玉隆教授提醒,雖然透過血檢能查出很多東西,如遺傳病、傳染病、代謝疾病、惡性腫瘤等,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血檢專案還可能越來越豐富,但包括上述前沿研究在內的很多成果,目前只能當作具有研究性的課題,不能用於臨床檢查和診斷。生活中有很多宣傳某項血檢神奇功效的廣告,如一滴血查亞健康、預測多年後健康狀態等,也多不可信。
北京中日醫院放射治療科熊英醫生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需要百姓學著瞭解的,應該是血常規檢測中一些重要的指標,這才是被證明和確認的某些疾病的訊號。
紅細胞計數(RBC)。紅細胞反映了身體的造血情況,一般來說,紅細胞增多多見於慢性肺心病、某些等;紅細胞減少多見於或惡性腫瘤。其中,小孩常見,應首先考慮膳食是否平衡;老人若貧血需排查惡性腫瘤的可能。不過,依人群和地區差異,紅細胞基準數量也會有所不同。新生兒紅細胞計數較高,部分老年人則偏低,孕婦因影響會出現紅細胞生理性減少。生活在高原地區的人,通常紅細胞計數高於生活在海拔較低地區的人。
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如果時中性粒細胞增多,意味著可能存在細菌感染,需進行抗生素治療;如果中性粒細胞減少,且淋巴細胞比例增加,多為病毒性感染,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
血小板(PLT)。血小板在血液中十分穩定,若發生變化,可能意味著出現血液疾病,比如粒細胞、等。
甲胎蛋白(AFP)。如異常升高,可能提示肝臟疾病。肝癌患者中,67%~74%會出現甲胎蛋白升高。病毒性、等也會導致這一問題。因此,遇到該指標變化,最好先到肝病相關科室進一步檢查。值得提醒的是,妊娠後3個月也可能出現甲胎蛋白升高,分娩後3周可恢復正常,不用過於擔心。
癌胚抗原(CEA)。其對結腸癌、、、、等多種惡性腫瘤都很敏感,但需要做進一步影像學檢查。臨床中,常用作判斷腫瘤治療效果的指標。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若其升高,應首先到泌尿外科就診,篩查是否患有,中老年男性尤要注意。不過,前列腺肥大、等也會造成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升高。
熊英提醒,無論是哪種血檢指標,是否患病或需要進一步檢查都需要遵醫囑,不可自作主張,更不能諱疾忌醫。平時,則應透過以下方式,維護血液的健康。
多喝水有助“排毒”,加速血液中尿素氮等有害物質的排出;控制脂肪攝入,暴飲暴食、大魚大肉可能導致血脂偏高,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蔬菜、水果、牛奶、豆類、水產品等則能提高血液活力;遠離化學毒物,比如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血癥的硝基化合物,誘發溶血性貧血的砷化氫,影響造血功能的苯、放射性物質等;謹慎用藥,用藥前最好諮詢專業醫生或藥師,不憑感覺自行服藥。
感冒常用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