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0%的患者渴望透過有限療程獲得安全停藥機會。然而,長期用藥和病情易反覆一直是患者的最大困擾。感染科專家提醒,乙肝治療在實現滿意的治療終點後,患者發生和肝癌的風險會大大降低,所以病人不能擅自停藥,停不停藥要看乙肝“兩對半”定量指標。
亂停藥,小心“前功盡棄”又復發
對於使用核苷類藥物的乙肝病人來說,乙肝治療是一個長期抗戰的過程,需要長期服藥來控制病情,並且需要病人定期複查來監控病情。很多乙肝病人在治療一段時間後,都會很關心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停止服藥?是不是經抗病毒治療後“”轉為“”,就可以停止服藥了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鍾碧慧介紹,乙肝的治療主要有核苷類藥物及長效干擾素。口服核苷類藥物治療的特點是病毒(即DNA)會較快 下降,少部分患者的e抗原等指標數值也會有所下降。不少病人見病情好轉就以為自己已經治好了,可以停止吃藥了,但是一停藥,DNA和e抗原就很快反彈了。 據統計,核苷類藥物治療後擅自停藥其複發率可達到90%。
所以,鍾碧慧建議乙肝患者每三個月到半年一定要複查,包括抽血查兩對半定量、AFP甲胎蛋白、轉氨酶等指標。
乙肝患者真的能停藥嗎?
鍾碧慧介紹,當口服核苷類藥物治療到一定程度後,病人的各項病毒學指標已達標,但這時停藥複發率可能很高,即使部分病人已經實現E抗原清除和E 抗體的轉換,但是很難做到表面抗原清除和轉換。病人想達到真正臨床治癒,光是靠服藥可能還不夠,想實現表面抗原清除,真正安全停藥還差“臨門一腳”。根據 今年亞太肝臟研究學會更新版乙肝指南推薦意見:對於經核苷類藥物治療獲得病毒陰轉的患者,為取得停藥後持久的療效應答,可換用或加用長效干擾素。
核苷類藥物的長期用藥治療,最怕是耐藥。因此,乙肝病人在治療期間,需要及時複查,定期進行乙肝兩對半的定量檢測。但臨床上有不少患者卻不明白 為何要做定量的檢測。像從佛山新轉過來看病的黃女士,在以前醫院做乙肝兩對半定性檢測才幾十元,但中山一院要求病人做的乙肝兩對半的定量檢測卻需要一百多 元,她一下子不明白為何這麼貴。
有必要做定量檢測嗎?鍾碧慧說:“定量檢測是把治療的療效數字化,醫生可從數值變化中更快地評估藥物的療效,從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檢查“定量”比“定性”更重要
乙肝檢查很多人首先會想起“大小三陽”,驗單上顯示的也是最經典的“+++”符號,這樣的檢測稱作“乙肝兩對半”五項定性檢查,能夠判別體內是不是感染了乙肝病毒。目前隨著乙肝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兩對半的檢驗結果可以更精準,從過去的定性檢測提高到定量的檢查。
那麼,“定性”和“定量”到底有什麼不同呢?鍾碧慧解釋,定量檢查的結果可以給抗病毒治療提供療效參考,其結果是以具體數字來呈現的,而不是過 去定性檢查單上的“高/低”、“陰/陽”、“正常/不正常”這樣籠統的表達。定量檢查就彌補了這方面的缺陷,可以提供各項指標的精確數值。
鍾碧慧表示,透過對乙肝兩對半定量檢測的數值變化的監控,可以讓醫生更好地判斷患者的治療效果,並可預測其最終療效以及調整治療方案。當病人的 數值達到指標範圍,則可考慮停藥;反之,則需要調整用藥方案,不可輕易停藥。總之,量化的檢測結果,可以讓病人看到治療前後的療效對比,更好地鼓勵病人繼 續堅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