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拔罐位置示意圖
百會穴
1.百會穴位置:
百會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屬人體督脈。
2.百會穴取穴方法:
百會穴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於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定穴。正坐取之。
3.百會穴功效:
昇陽舉陷,益氣固脫,百會穴有熄風醒腦、昇陽固脫、醒神志、蘇厥逆、平肝熄風、昇陽固脫等作用。
大椎穴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於脊柱區,後正中線上,當第七頸椎棘突下間凹陷處。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時正坐低頭,大椎穴位於後正中線上,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約與兩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頭,手按頸項部骨突最高點處下緣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3.大椎穴功效:
益氣壯陽,大椎穴有解表通陽,補虛寧神,清熱解表、截虐止癇的作用。
脾俞穴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時應採用俯臥的姿勢,脾俞穴位於人體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指寬)處。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溼,健脾和胃,利溼升清等作用。
胃俞穴
1.胃俞穴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的背俞穴。
2.胃俞穴取穴方法:
患者採用俯臥的取穴姿勢,以便於相應穴位療法的順利進行,胃俞穴位於身體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3.胃俞穴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調中、祛溼消積、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中脘穴
1.中脘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脘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採用仰臥的姿勢,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中點即為此穴。
3.中脘穴功效:
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氣和胃、化溼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氣海穴
1.氣海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氣海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採用仰臥的姿勢,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中點即為此穴。
3.氣海穴功效:
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氣和胃、化溼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http://img.keephealth365.com/cover/fe/59/1_607eae2d702ae.jpg)
胃下垂拔罐怎麼治療
首先用艾條灸百會穴,灸5分鐘,然後採用抽氣罐法吸拔百會穴;再用單純火罐法吸拔各穴,留罐15分鐘,隔日1次。亦可採用刺絡罐法,用三稜針點刺上述穴位,然後用閃火法將罐吸拔在點刺穴位上,留罐5~ 10分鐘,隔日1次。
胃下垂的症狀
胃下垂是胃體下降至生理最低線以下的位置,多因長期飲食失節,或勞倦過度,致中氣下降,升降失常所致。患者感到腹脹(食後加重,平臥減輕)、噁心、 噯氣、 胃痛(無週期性及節律性,疼痛性質與程度變化很大),偶有便秘、腹瀉,或交替性腹瀉及便秘。患此病者,多為瘦長體型,可伴有眩暈、乏力、直立性低血壓、昏厥、體乏無力、食後脹滿、食慾差、噯氣、噁心、頭暈、心悸等症狀。
胃下垂生活護理
1.避免暴飲暴食。選用的食品應富有營養,容易消化,但體積要小。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適當多於蔬菜水果,以求增加腹部脂肪積累而,上託胃體。減少食量,但要增加餐次,以減輕胃的負擔。
2.不宜久站和劇烈跳動。
3.臥床宜頭低腳高,可以在床腳下墊高兩塊磚頭。
4.性生活對體質衰弱者是較大負擔,應儘量減少房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