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了惡性腫瘤的患者一定要及時就醫,對於小腸腫瘤的患者來說也是如此。專家稱,小腸腫瘤的患者們需要首先對於自己的情況作出檢查和診斷,才能夠結合著自己的具體情況來治療。那麼本文中專家就詳細幫助我們介紹一下小腸腫瘤需要作出哪些檢查。
1.血常規,在腫瘤出血的情況下可出現貧血表現,如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降低;併發腹腔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
2.糞便隱血試驗,可為持續陽性。
3.尿5-羥胺吲哚乙酸和血液5-羥色胺測定 如果臨床表現為類癌綜合徵,定量測定尿液5-羥胺吲哚乙酸和血液的5-羥色胺水平可確定診斷。
4.小腸鋇劑造影,傳統鋇劑造影由於鋇劑在小腸充盈不連續,影像迂迴重疊和小腸蠕動快等原因,正確診斷率僅50%。目前透過改進造影方法提高了診斷率,但小的腫瘤漏診率仍高。
5.纖維內鏡檢查,應用內鏡檢查小腸病變,由於操作困難,成功率較低;同時因受內鏡視野所限,診斷率亦不高。近年雖改進了內鏡和檢查方法,診斷率仍不滿意。
1十二指腸鏡或兒童結腸鏡:能較清楚觀察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60cm以內的空腸。纖維結腸鏡經迴盲瓣窺視末端迴腸。對遠端空腸和近端迴腸只能用纖維小腸鏡,但插入的成功率極低。
2探頭型小腸鏡sonda enteroscopy:為直徑5mm、長2600mm或直徑6.8mm、長2760mm的前端帶氣囊或探頭的小腸鏡,插入胃後隨胃腸蠕動將小腸鏡帶到小腸,約50%病例內鏡能到達迴腸遠端,但由於視域限制,僅能窺視50%~70%小腸黏膜。
3小腸鏡-鋇灌腸檢查:即在小腸鏡檢查完畢,經小腸鏡置入導絲,退出腸鏡,用不透X線的導管經導絲插入小腸,注入鋇劑,行常規小腸鋇透檢查。小腸鏡與鋇劑同時檢查能互補各自不足,避免兩次檢查的痛苦,診斷率提高到70%。
6.選擇性腸繫膜上動脈造影,適用於消化道出血的病例,透過血管異常分佈的影像推斷腫瘤的性質和出血部位。平滑肌腫瘤、血管瘤和惡性腫瘤特異的影像學所見,有助於診斷。對經內鏡檢查排除來自食管、胃、結腸的消化道出血病例,出血量0.5ml/min者,可行緊急腸繫膜上動脈造影,出血部位見造影劑異常濃聚,或動、靜脈分佈異常。惡性腫瘤動脈造影的影像特徵是:①見浸潤或被推移的血管;②有新生血管生成;③腫瘤呈囊性變或壞死時,造影劑於該區形成“湖”、“池”、“竇”;④腫瘤包繞致血管狹窄、閉塞;⑤毛細血管灌注時間延長或通透性增高,出現腫瘤染色影;⑥動靜脈分流。本法對出血病例的確診率為50%~90%。
7.B型超聲檢查,為使檢查時不受腸內容物干擾,超聲檢查應在鋇劑檢查前進行。檢查前1天晚餐僅進半流食,睡前服緩瀉劑,必要時可清潔灌腸。空腹狀態下全腹常規掃查後,疑有腫塊或腸壁增厚的病例飲水500ml,30min後每隔10~15min檢查1次,透過水的流動能較好顯示腫瘤的部位、大小、形態、內部結構、與腸壁關係、浸潤深度、周圍淋巴結,同時亦可顯示遠處轉移情況。充盈狀態下正常腸壁厚約3mm,一般不超過5mm。必要時可在B型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但操作中應注意避免損傷腸管或血管。
上文中的內容就是專家向我們介紹的小腸腫瘤需要作出哪些檢查和檢查的具體內容,請患者們都能夠很好地瞭解。專家稱,對於該疾病的治療和檢查非常重要,但是也需要患者保持一份平常心,這樣才能夠保證治療效果的最大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