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灸治療疑難雜症六方
1、口 苦:目前國內外均無藥物治療。中醫理論認為此症為三焦經熱。用三稜針刺關衝穴放血一滴如綠豆大,隔天一次,兩次可愈。 -
2、口 臭:此為常見之症,目前國內外均無特效藥物治療。中醫理論認為此症為心經熱。針刺大陵穴,一天一次,兩次口臭自除。 -
3、脅肋痛(肋神經痛):此為常見之症,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針刺支溝穴,一天一次,兩次可愈。此法簡單效佳,不可輕之。 -
4、瘧 疾:針刺大椎、期門(瀉)、關元,針後各灸九壯。翌曰針風池(瀉)、中脘(瀉)、針後灸中脘九壯。第三天,針天樞(瀉)、肓俞(瀉),針後各灸九壯。以上為一療程。無發病時,針一療程;發病時,針二療程。有立竿見影之效且多不復發。 -
5、失 眠:針大椎、陶道、心俞。效佳。 -
6、嗜 睡:針大椎、陶道、脾俞。有立竿見影之效,最多針二次就可痊癒。 -
二、針灸治療穴位配方
1、 合谷、復溜
功能:發汗、止汗
主治:用於表虛表實之汗證(自汗、無汗)
方義:復溜屬腎經經穴,補之可溫腎壯陽,衛外固表,瀉合谷可清氣分之熱,熱清表固而汗止;補合谷輕揚走表而託邪,瀉復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2、 百會、水溝、風府
功能:醒神開竅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義:百會為手、足三陽與督脈、厥陰肝脈之會,具有通陽安神,緩解厥陰筋急,清醒頭腦之功。水溝為督脈和手足陽明經之交會穴,督為諸陽之海,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瀉此穴具有通洩督脈,清理陽明,調整氣機,開竅救急之功。風府為足太陽經、陽維脈和督脈之會穴,刺此穴,以搜腦府之風邪。三穴相伍,能是關竅立開,隨之甦醒,言語自如,轉危為安。
3、 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氣血,搜風除溼
主治:凡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證,如中風,偏枯,諸痺等上肢疾患。
方義:二穴俱屬手陽明,肩髃臥針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證皆可治之。
4、 環跳、陽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節,調和氣血
主治:中風偏枯、諸痺不仁、痿廢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義:兩穴均屬足少陽經,能舒通宣散。陽陵泉又是筋會,具有舒筋利節之功,環跳搜經絡之風,二穴相應,相得益彰。
5、曲池、陽陵泉
功能:舒筋利節,清利疏洩
主治:上下肢麻痺,胸脅疼痛,熱結腸胃之腹脹便濁。
方義:曲池、陽陵泉居肘膝之處,皆屬大關節,肘部曲池行氣血通經絡,清肺走表。陽陵泉又能舒筋利節,洩肝膽清裡,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濁瀉火,肝肺氣鬱胸脅作痛,或熱結腸中及胃,腹脹便濁,借之清利疏洩。 -
6、 曲池、三陰交
功能:清熱涼血,祛瘀生新
主治:婦女經閉,崩漏帶下,積聚毒瘡,諸般腫痛,瘈瘲熱厥。
方義:曲池性遊走通導,善清熱搜風,三陰交為三陰經之會,屬肝脾腎之樞紐,為治療血分要穴。兩穴配伍,則血分之瘀滯、熱毒自清。
7、 足三里、三陰交
功能:益氣養陰,健脾補虛
主治:脾胃虛寒、納谷不香、飲食不化、食少納呆、形瘦身弱、或嘔或瀉,腿腳麻木、疼痛。
方義:三里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乃虛損治療不可缺少。胃強脾弱,陽亢陰虧,補三陰交而瀉足三里,為補陰之中兼行清濁。又陽虛氣乏,風溼客邪成痺,腿脛麻木疼痛時作,一以振陽,一以和陰,則有舒筋理痺之功。
8、陽陵泉、足三里
功能:調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洩瀉嘔吐,下肢痿痺。
方義:陽陵泉為膽經合穴,瀉之以肅清淨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膽府清疏,膽汁入胃,化食消滯;三里為胃府合穴,瀉三里,以導胃中之濁氣,使其濁陰得降,清陽自生,兩穴配伍,對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陽陵泉為全身之筋會,大有舒筋利節,搜風祛溼之力;足三里有通陽活血滲溼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諸痺、膝關節痛、筋攣歷節、痿躄腳氣。
9、合谷、太沖
功能:宣導氣血,鎮肝熄風
主治:癲癇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兒驚風,中風昏迷、口禁不開等。
方義:合谷屬手陽明原穴,為陽主氣;太沖屬足厥陰原穴,為陰主血,兩穴皆為氣血通行之關,故為治氣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0、豐隆、陽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結
方義:豐隆為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別走太陰,其性通降,陽陵泉為膽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氣之功,而無承氣之峻猛,治大便秘結,甚為穩妥。
11、氣海、天樞(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補腎壯陽,導滯清濁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洩瀉、奔豚、疝瘕、遺精陽萎、小便不利、婦女月經諸疾。
方義:氣海為任脈之要穴,是本經脈氣所發,生氣之海,氣血所會,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為下焦之要穴。針宜補法,猶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樞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傳話糟粕,清導濁氣,為其所長。兩穴配伍,具有振奮下焦陽氣,清濁導滯,非常適應於下焦積寒與痼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