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冬天溼氣重怎麼辦

avatar 無相採藍
2.5萬 熱度 A+ A-
冬天天氣雖然乾燥寒冷,但是人的身體還是容易出現溼氣過重的現象,但是“外幹內溼”的現象讓人很少去重視除溼氣的工作,身體溼氣過重的話,人就容易出現起床頭暈,舌苔發白等症狀,時間長了對身體健康會產生危害,那麼冬天溼氣重怎麼辦呢?

多運動多發汗去溼氣

長期與大魚大肉為伴,吃得油膩,又不愛運動,就很容易沾上溼氣。冬天也不要犯懶了,適當的運動排汗,溼氣更容易排出體外。每天堅持做做運動,不但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同時還能幫助減肥,可以試試慢跑,散步,太極等強度不大,又能出汗的運動。

拒絕口味重的食物

溼氣過重,超出了脾能夠負擔的限度,就會使水液在體內停滯,反過來影響脾的功能,出現腹脹、食慾不振等情況。這類人群飲食切忌過於油膩,過鹹,過甜,或者吃肥甘厚味食物,以免影響消化,此外還要少吃冷飲、生冷食物以及涼性蔬果,溼氣重,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穴位按摩去溼氣

血海穴

血海穴屬於足太陰脾經,是治療“血癥”的重要穴位,人坐在椅子上,繃直雙腿後,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凹陷上方那塊鼓起的肌肉群頂端即是血海穴,按摩這個穴位能起到養血活血、健脾化溼、祛風止癢的功效,是防治婦科疾病,面板病,心腦血管病,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的重要穴位。

豐隆穴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膝眼與外踝尖的中點,也就是外踝尖上8寸的位置,距離脛骨前緣兩指的距離,這個穴位是“祛痰”的主要穴位,長期按摩該穴位有祛溼化痰的作用,配合足三里按摩還能緩解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胃失調,水溼停滯症狀。

陰陵泉穴

順著膝蓋內側橫紋向上摸,有一塊突起的骨頭即脛骨,順著脛骨下方和內側向上摸,會摸到一處脛骨拐彎並且凹陷的部位,這個部位即是陰陵泉穴,這個穴位為足太陰脾經的合穴,經常按摩這個穴位能夠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溼的功能。

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按摩中脘穴能夠溫中散寒、健脾祛溼、和胃理氣,對於緩解因溼氣過重造成的食慾不振、腹脹、腹瀉、腹痛、便秘等症有很好的效果。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健脾胃的第一要穴,位於小腿前外側,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按摩足三里穴對所有消化系統疾病均有效果,同時還有助於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疏風化溼。

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喜歡坐在地板上,長期呆在不透風的環境中,都是容易加重體內溼氣,平時應該多保持房間通風透氣;此外洗過的衣服要吹乾了再穿,洗過澡後及時擦乾身體,及時吹乾頭髮,而且冬天尤其要注意身體保暖。

多吃這些食物除溼氣

生薑祛溼

生薑有解表化溼功效,將生薑帶皮切五六片,放入滾開的水中泡幾分鐘後飲用,能起到很好的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作用。如果覺得生薑水味道難以下嚥,還可加入一些紅糖調味,尤其適合胃寒痛經的人群飲用。

赤小豆祛溼

赤小豆有很好的健脾利溼,消腫解毒功效,它含有較多的皂角甙,可刺激腸道,因此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對心臟病和腎病、水腫有益;而且赤小豆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可潤腸通便、降血壓血脂、調節血糖,用鯪魚和赤小豆一起煮湯食用祛溼健脾效果更好。

薏米祛溼

薏仁是五穀類中纖維含量最高的食物,它具有低脂、低熱量的特性,除了纖維質以外,薏米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糖類,利於腸胃吸收,可以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消除疲勞。

釋出於 2021-04-15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