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體為什麼缺鎂
很多醫生只知道,鎂會引起代謝紊亂這一方面,而醫學教材包括營養學教材都以“鎂大量存在於食物中,不會缺乏”的言論傳授給人們,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營養學家經過長時間研究發現,鎂缺乏是當代“慢性病”高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動脈硬化、白內障、女性痛經、抑鬱症均與缺鎂有關。在過去供應糧票的年代,人們的食物以粗糧為主,由於這種食物結構中含有大量的鎂,所以那個時代的人們也就不需要額外補充鎂。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日益提升,飲食結構發生了改變,過去高鎂食物如今吃得少了,每天鎂的攝入量嚴重不足。魚、肉、蝦、蛋等動物性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磷化合物,它會阻礙鎂離子的吸收,如果它們在食譜中所佔比例過大,那麼就會導致人體缺鎂;過濃的咖啡和大量的茶水,也能造成人體內缺鎂;粗糖加工成綿白糖,鎂損失99%;原糧大米、小麥透過精細加工後,僅保留了不足20%的鎂,使80%以上的鎂都丟失了。這樣看來,過去認為一般飲食中不會缺鎂的觀念應予糾正,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平衡膳食結構,這樣才能構建“鎂”好生活。
鎂每天需要多少
食物中的鎂非常豐富,一般地區的居民不應該發生缺鎂。但是,有些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致使缺鎂現象日趨嚴重起來。只要透過飲食調整和補充就能滿足人體對元素鎂的日常生理需求。成人每天至少需攝入鎂350毫克,孕婦、哺乳期女性需要攝入450毫克,運動員和強體力勞動者每天需要鎂500~600毫克。
五穀雜糧是鎂的最佳來源
天然新鮮的食物中一般都含有鐵,只是含量不同,尤其以全穀類、綠色蔬菜、豆類、堅果類、乳品及海鮮含量最為豐富。有些健康食品會以“含豐富的葉綠素”作為賣點,其實就是在說鎂,因為它是葉綠素的主要元素。
亡羊補牢,未為晚矣。要想平衡體內的含鎂量,就要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平衡膳食結構,多食含鎂豐富的粗糧、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豆類、魚類、綠葉菜如韭菜、香菜、洋蔥、蔥、絲瓜、蠶豆、豌豆、辣椒、蘑菇、紫菜等。三餐最好都能吃點五穀雜糧,各種雜糧放在一起煮,是最佳的補鎂方式。不過,脂肪類食物、富強面、白糖則含鎂較少,建議少吃。
當然,除了鎂以外,其他元素對於人體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補鎂的同時,我們不能偏廢和忽視其他元素的足夠攝入,否則還是很難以保證人體的健康。
常見含鎂較豐富的食物(以每100克可食部計)
補鎂別忘同時補鈣
鎂對人體的重要性是可以與鈣相媲美的,有人打了個形象的比喻:蓋房子要有磚瓦、木料和建築工人,三者缺一不可。骨質中的鈣和磷好比磚瓦、木料,而鎂就是那幹活的建築工人。
當身體裡的鎂不足時會有過多的鈣磷結晶附著在骨骼構架上,形成較脆弱的骨骼組織。補鈣的最大誤區就是隻補鈣不補鎂;只顧進“磚瓦”,沒有幹活的“工人”。出於這個原因,有人總結了一句名言:“補鈣不補鎂,吃完就後悔”!
鈣與鎂的比例為2∶1時,是最利於鈣的吸收的。因此,補鈣必須先補鎂,我們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搭配著吃,比如在沖服燕麥片的同時搭配牛奶一起食用,補鈣效果更佳。
鎂——天然的鎮靜劑
鎂具有保護神經的作用,即使缺乏的量很少,也會使人變得暴躁易怒、衝動。當人體嚴重或長期缺乏鎂時,可能會使人抽筋、脈搏不規則、痙攣,兩手顫抖的嚴重程度,可以達到連寫字都有困難。鎂嚴重缺乏時,大腦思維混亂,甚至會精神錯亂,產生幻覺,服用適量的鎂之後,這些現象便會消失。所以人們又將它稱為“天然的鎮靜劑”。